浙江推动碳排放双控政策出台,化工行业面临绿色转型压力
AI导读:
浙江省政府发布《浙江省推动碳排放双控工作若干举措》,旨在全面推动碳减排及建立健全碳排放双控制度。文件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提出限制,支持新能源及低碳技术产业发展。化工行业面临绿色转型压力,市场波动率预计提升。
上周五,期货日报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浙江省政府近期正式发布了《浙江省推动碳排放双控工作若干举措》政策文件,该文件详细列出了13项核心任务,旨在全面推动碳减排及建立健全碳排放双控制度。文件中,浙江对碳排放权管理制度的构建进行了深入的规划,明确了包括核算体系、碳足迹认证及碳预算管理等一系列措施。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该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双碳’战略在地方层面正加速落地。浙江省正由传统的能耗双控体系全面转向碳排放双控,通过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双向控制制度,确保能够如期达成碳达峰目标。文件中特别指出,将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同时大力支持新能源及低碳技术产业的发展,强调利用碳市场和绿色金融工具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文件设定了到2025年底,浙江省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需达到约24%的目标,这一比例较全国目标高出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浙江省的重点用能单位及高耗能项目将需承担更高的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可能需要通过购买更多绿色电力或绿色电力证书来平衡超出化石能源消费预算的能源消费量。
上海东亚期货首席经济学家景川指出,相较于传统的能耗双控政策,碳排放双控政策在制度设计上更为全面和严格,新增了碳排放核算、碳足迹认证及碳预算管理等内容,并将碳排放指标纳入地方考核体系,从而形成了更强的政策约束力。
格林大华期货能化负责人吴志桥也表示,此次双控措施与以往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新增了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更加聚焦于碳排放本身,不仅关注能源消耗的数量,同时也注重碳排放的强度和总量。通过建立一系列碳排放相关的规划制度、预算管理及目标评价制度,使得对碳排放的约束和引导更加精细化、系统化。
文件提出,浙江将通过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光伏、核电、海上风电等非化石能源,同时合理控制并减少煤炭使用,推动清洁替代。针对高耗能行业,将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并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完善碳排放相关规划,建立预算管理、目标评价及统计核算等制度。
此外,文件对相关产业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鼓励企业加快低碳工艺研发,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满足碳排放强度和总量的控制要求,否则将面临成本劣势。
景川进一步强调,此文件以目标为导向,能耗双控侧重于能源效率的提升,而碳排放双控则更聚焦于温室气体减排,明确区分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从而避免了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不必要约束。政策上新增了碳排放预算、产品碳标识及区域碳普惠交易等创新工具,形成了‘规划—监测—考核’的闭环管理体系,加强了对高碳行业的监测预警管理,推动技术升级。
吴志桥认为,作为化工产业大省,浙江的中小型高能耗、高排放化工企业可能因该文件而面临技术改造和环保升级的压力,这将推动化工行业向绿色、高端、循环方向发展,未来高端新材料的占比将逐渐提高,而传统大宗化工品的产能则将受到压缩。
记者了解到,随着前期能耗双控政策的持续推进,浙江省的能耗指标已持续改善。部分企业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提升,单位产品能耗有所下降。以印染行业为例,绍兴的多家印染企业已成功通过技术改造和绿色转型,实现了能耗的大幅降低。
据统计,2023年浙江化工行业单位产值能耗同比下降约8%,但碳排放强度的降幅仍滞后于能耗降幅。其中,宁波、嘉兴等化工园区的降碳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景川指出,虽然浙江化工行业已淘汰部分落后产能,能效标杆水平产能占比逐步提升,但受限于化工行业的高能耗属性,短期减排压力仍然较大,需依赖技术突破和能源替代(如绿氢)来实现深度脱碳。
在钢铁行业方面,尽管2024年浙江全年粗钢产量仅占全国粗钢产量的1.4%,且近年来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按照‘十四五’规划的能耗下降目标来看,完成情况较好。然而,考虑到‘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以及单位GDP能耗的下降目标压力,该文件的出台可能会强化市场对今年供给侧改革2.0的预期。
东海期货黑色金属首席研究员刘慧峰表示,钢铁行业将于2025年进入碳市场的履约期,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随着碳排放履约期的临近,短期内将抬高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遏制产能扩张。长期来看,这将倒逼钢铁企业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管理体系,并通过提高电炉炼钢比例、降低矿物燃料消耗的方式降低碳排放量。同时,可以进一步加速行业的兼并重组,高排放、低效益的企业将逐步退出市场。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浙江作为东部经济强省,其政策发布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随着该地区能耗双控政策的发布,其他省份可能会效仿浙江,加快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探索,完善碳排放管控政策体系。在能源结构调整上,内地将加大非化石能源发展力度;在产业升级方面,持续推动高耗能行业绿色改造和落后产能淘汰。
受此影响,化工品盘面表现预计将更加分化。景川介绍称,该政策消息对市场价格带来了一定影响,市场波动率快速提升。政策对高耗能化工品种(如煤制甲醇、乙二醇)形成利空,部分落后产能淘汰或引发供应收缩预期。而绿色技术路线(如轻烃裂解、绿氢炼化)相关品种(丙烯、绿氢)可能受益于政策扶持,需求增长潜力较大,价格获得支撑。
同样,吴志桥也认为,传统高耗能化工品种如部分煤化工PVC、甲醇、纯碱等,若产能受限或成本上升,价格波动将加剧。短期供应紧张预期下存上涨动力,但长期受需求和行业转型影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展望未来市场走势,景川建议投资者需密切关注政策落地节奏,跟踪地方实施细则(如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改补贴等),判断产能出清速度,从而制定相应的资产配置及风险管理策略。在产业结构重构的背景下,企业应把握替代需求机会,如生物基材料、再生塑料等低碳替代品需求可能随政策加码而快速增长。企业应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期现设计、投资及风险管理预案,以在变革时期增厚生产利润。
刘慧峰则从短期和中期两个角度分析了该文件对黑色系相关品种盘面的影响。短期内,供给侧改革2.0的预期将使得钢材市场面临供给收缩和成本抬升的预期。近期,钢材、铁矿石、硅锰甚至焦煤等品种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弹。考虑到全国两会召开前市场对政策预期较强,因此各品种仍可能延续强势。然而,3月之后可能会进入需求检验阶段,如果钢材需求恢复不及预期且供给端政策未明确落地,板块可能会出现阶段性回调。但全年来看,供给端政策落地概率较大。而铁矿石下半年将进入扩产阶段,一旦政策落地,下半年钢厂利润可能会出现阶段性扩张。
国泰君安期货高级分析师唐惠珽则指出,除了产能升级改造和出清影响外,绿色电力消费比例目标或给大宗商品带来新的成本负担。预计今年将下达其他重点行业的绿色电力消费比例目标,不排除黑色相关行业也会被纳入其中。这将增加绿色电力或绿色电力证书的需求。然而,考虑到目前绿色电力证书的供应远大于需求,这些措施对2025年绿色电力证书价格的提振作用有限。因此,电解铝或新的重点行业采购绿色电力证书的成本今年不会大幅攀升,对价格的影响也有限。
最后,吴志桥建议投资者需关注政策预期和实际限产力度之间的预期差行情,结合品种供需矛盾大小以及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资金流向进行综合判断,做出合理的投资布局。
![](http://example.com/image.jpg)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