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4月7日,沪铜期货价格大幅下行,均价74610元/吨,较前一交易日下滑4540元/吨。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及中国反制措施导致全球市场担忧加剧,有色金属等大宗工业品受到负面影响。沪铜价格大幅波动,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本报记者梁宝欣深圳报道

4月7日,SMM1#电解现货市场报价大幅下行,价格区间落在73820—75400元/吨,均价74610元/吨,较前一交易日下滑4540元/吨。期货市场方面,沪铜2505于4月7日收盘时同样遭遇重挫,收盘价报73640元/吨,较前一交易日下跌5550元,跌幅达7.01%。沪铜价格的大幅波动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4月7日,国信期货有色首席分析师顾冯达表示,近期美国宣布对华加征34%关税及中国采取反制措施,直接冲击全球市场,导致全球市场对全球供应链断裂、需求萎缩的担忧激增。其中有色金属等大宗工业品受到全球贸易战的负面影响尤为巨大,因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预期放缓将大幅降低工业需求,尤其是铜和原油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材料,需求预期被大幅下调。自4月3日美国宣布此轮贸易战开始,外盘有色金属价格普遍暴跌,对国内市场形成了强大的冲击。

以铜为代表的有色金属因高度依赖国际贸易和全球制造业复苏而显著承压。4月7日,铜和原油为代表的多个大宗工业品期货品种一度触及跌停,多数周期品触及近期低位,反映了市场对工业金属宏观冲击下需求前景的悲观预期。

贸易战波及铜价

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所有进口商品加征10%基准关税,并对部分贸易伙伴实施更高税率,基准关税税率(10%)于4月5日凌晨生效,对等关税将于4月9日凌晨生效,美墨加协定下的商品关税豁免将继续,对不符合美墨加协定的商品,关税仍维持在25%。

尽管白宫宣布铜暂未被纳入全面关税清单,但自“对等关税”声明出来后,全球铜市仍引发剧烈震荡。上周,纽约(COMEX)铜期货主力5月份合约,单周下跌超14%。4月7日,纽约铜期货继续下跌。

COMEX铜期货走势。截图自金投网

顾冯达指出,美国宣布实施“对等关税”后,全球贸易紧张局势迅速升级,市场避险情绪与衰退预期交织,铜价因此承压。自4月2日关税政策初步落地以来,外盘铜市场出现大幅下跌,LME铜价格跌幅达8.95%,COMEX铜价格跌幅达10.21%。此次暴跌不仅是系统性风险事件的冲击,更是市场对全球经济秩序和贸易稳定性的不确定性做出的反应。

从直接冲击来看,美国关税政策覆盖范围超预期,加剧了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并通过多国反制措施进一步削弱了全球需求预期。特别是铜作为高度依赖国际贸易的工业金属,其价格受到显著压制。此外,关税政策推升了贸易成本,削弱了全球制造业需求预期,加剧了市场对经济“滞胀”的担忧。

4月7日,上海期货交易所铜期货主力5月份合约,开盘跌停,跌幅7.01%,铜价也大幅下行。

上海有色网4月7日指出,中美关税战争白热化,美国对中国的关税和中国对美国的反制关税税率均超越市场预期水平,坐实了此前市场参与者所担忧的铜原料供应端遭受干扰。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铜精矿46万吨,而中国全年进口铜精矿2816万实物吨,美国对中国的铜精矿供应量并不显著。而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废铜44万吨,中国全年进口废铜225万吨,美国对中国的废铜供应量却十分显著。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4月4日发布公告称,经国务院批准,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关税。

若后续全球贸易战持续螺旋式恶化,美国进一步扩大对铜等关键矿产的关税或出口限制(如启动‘232调查’),将加剧资源政治化,推升地缘风险溢价,加剧全球供应链断裂风险。同时,中国对美加征关税的反制措施可能抑制中国对外铜资源进口,叠加美国基建投资因贸易成本上升而放缓,将削弱全球经贸发展前景及铜消费领域的增长动力。

“资源政治化+供需错配+金融博弈”

今年一季度,全球铜市场集体上涨。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COMEX铜累计涨幅约25%,伦铜累计涨幅约10%,沪铜累计涨幅约9%。

一季度,除了铜价上涨外,黄金也展现出强劲的上涨态势。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指出,一季度铜、金共振上行,背后有两条清晰的定价线索。一是全球流动性的边际宽松;二是关税担忧引发的供应链冲击。

展望铜价未来走势,短期内,顾冯达表示,铜价可能继续呈现高波动、宽幅震荡的特征,多空因素交织。宏观压制因素可能持续发酵,美元强势周期与美联储降息预期反复,抑制风险资产估值。同时,全球贸易战引发的流动性恐慌(如VIX指数飙升)可能持续高位施压风险资产。短期铜价可能在70000—80000元/吨区间震荡,若贸易战缓和或矿端突发停产,有望反弹至82000元/吨;反之,若贸易战加剧,铜价可能下探至70000元/吨支撑位。

长期来看,顾冯达认为,铜价中枢将上移,预计2025年主要波动区间在65000—90000元/吨区间,但需关注铜价波动本质是“资源政治化+供需错配+金融博弈”的三重共振。短期需紧盯贸易政策拐点与库存变化,长期则需把握需求刚性增长与资源自主可控的结构性机会。

其中,铜在新能源与算力基建中的核心地位,将重塑其长期定价逻辑。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