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助力春耕,棉花期货成新疆棉农稳收利器
AI导读:
全国春耕热潮涌动,金融助力农业发展。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吉林省分行投放大量贷款支持春耕备耕。棉花期货成为新疆棉农稳定收入、抵御风险的重要工具,郑州商品交易所提供融资和价格风险保障。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增强金融服务能力,推动农业持续发展。
新华财经北京4月2日电(记者刘羽佳)当前,全国春耕热潮涌动。农民们抢抓农时,忙于农事,金融助力农业发展正当其时。
在吉林,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吉林省分行提前布局,启动“兴春筑基”行动,自去年10月以来,已累计投放贷款超过259亿元,重点支持粮食收购、农田建设、水利设施、农资储备等领域,为吉林省春耕备耕各环节注入政策性金融“活水”。
截至2025年3月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全行累计投放春耕备耕贷款达1447.9亿元。其中,2024至2025年度化肥储备贷款77.01亿元;支持高标准农田、黑土地保护等耕地提质增效项目的农地类贷款1046.9亿元;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资料贷款323.99亿元,以保障种子、化肥等农资供应,推动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科技项目。
金融服务农业发展,不仅依靠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还有期货市场的助力,推动农业稳收增产。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棉花期货已成为棉农们稳定收入、抵御市场风险的关键工具。
据悉,郑州商品交易所已在新疆设立12个棉花期货交割库,便于新疆棉花在期货市场实现保值和销售。2024年,郑商所通过棉花期货仓单买断式回购业务,为企业提供融资12.3亿元。
尤为重要的是,通过棉花“保险+期货”项目,郑商所累计为新疆56万亩棉花、2.5万户棉农提供价格风险保障。
近年来,“保险+期货”模式以小投入撬动大保障,为众多农业产业主体提供了有效的价格风险管理工具。
“保险+期货”模式结合“保险”这一广为人知的金融工具与“期货”这一专业性强的价格风险管理工具,利用期货市场对价格风险进行转移。
自2015年“保险+期货”试点首次推出以来,已历经10年发展。10年间,“保险+期货”结合保险行业的承保理赔功能与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在保障农户收入、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效益化。
从“引入金融活水”到“强化风险保障”,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推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入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农业发展持续注入新活力。
(文章来源:新华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