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宿县红枣“保险+期货”项目成功收官,助力乡村振兴
AI导读:
温宿县红枣“保险+期货”试点项目成功收官,为3400余户枣农提供了超千万元的理赔款,成为单县域农业保险行业标杆。该项目创新“保险+期货+银行+订单”模式,解决红枣产业“丰产不丰收”问题,助力乡村振兴。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温宿县,百万亩红枣林迎来了又一个丰收季。红枣的甜香飘荡在空气中,金融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的坚实脚步也在这里留下印记——郑商所温宿县红枣“保险+期货”试点项目成功收官,为3400余户枣农提供了超千万元的理赔款,树立了单县域农业保险行业的标杆!这首由交易所、政府、期货公司、保险公司、银行及龙头企业共同谱写的“红枣产业振兴曲”,正为新时代金融支农写下生动篇章。
创新模式破解“丰产不丰收”难题
近年来,温宿县红枣虽然丰收,但枣农收入却难以增加,价格波动大、供过于求等问题让枣农陷入困境。2024年,在郑商所、浙江省援疆指挥部及温宿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永安期货联合中华财险新疆分公司等机构,创新推出“保险+期货+银行+订单”模式,为温宿县红枣产业提供了“风险防护罩”。
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该项目从当地枣农实际需求出发,根据红枣基本面及未来行情研究分析,结合参与机构的实践经验和专业优势,采用增强亚式熊市价差+触碰式锁定期权结构,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增强保障,提高赔付率,更好地保障了农户利益。在去年红枣价格偏低的情况下,项目通过精准入场和出场策略,提高产品灵活度,取得了良好赔付效果,最终赔付金额达1037万元。
去年红枣产量突破70万吨,较前年翻倍,但受市场供过于求影响,年底现货统货价格跌至4.8元/公斤,较2023年同期减半。更严峻的是,当地枣农因缺乏机械化种植条件,种植成本高达4元/公斤,勉强覆盖生产成本。面对“丰收反而亏本”的现实,不少枣农萌生退意。在此背景下,郑商所温宿县红枣“保险+期货”项目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通过该项目,参保农户以小额保费获得大额赔付:每亩红枣仅需缴纳36.84元保费,便可在价格下跌时获得150.3元/亩的赔付。温宿县依希来木其乡团结村种植大户陈祖良表示:“去年亩产700公斤,市场价跌至4.8元/公斤,原本很担心。但通过‘保险+期货’,净收益增加了2500多元。”
多方协同构建金融支农生态
成功的产业振兴离不开多方协同。该项目形成了“交易所主导、政府支持、期货主承、保险主理、农户主体、银行信贷、企业订单”的合作范式。由浙江省援疆指挥部、温宿县人民政府及阿克苏地区财政局联合组织实施,中华财险新疆分公司和永安期货牵头承办,南华期货、广发期货、广州金控期货、东兴期货共同参与,是阿克苏地区首次获得郑商所立项的“保险+期货”县域试点项目。
本次项目得到当地政府大力支持,农户参与意愿强烈,保费自筹比例高达69%。作为当地首个郑商所县域试点项目,其成效得到政府和农户的认可,提高了他们对“保险+期货”和期货工具的认识和接受度。当地政府表示将继续支持“保险+期货”项目,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其向可持续化发展,并逐步将其转变为政策支持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常规手段,为期货工具更加有效服务“三农”、服务实体经济奠定良好基础。
该项目针对温宿县红枣产业问题,结合当地资源,探索采用“保险+期货+银行+订单”模式,创新金融“支农”方式,解决红枣产业发展难题,实现全面有效服务地区支柱产业。在项目开展期间,阿克苏塔里木农商行为有资金需求的农户提供信用贷款,提供普惠金融支持。在红枣销售期,相关企业结合农户红枣现货价格、品质及销售需求,通过合作社等共收购22户参保农户的811吨现货。
在这片“中国红枣之乡”,“保险+期货”的创新实践已播下希望的种子。随着金融“活水”持续润泽特色产业,温宿县正朝着现代农业强县迈进,为新时代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红枣智慧”。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