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酯产业低加工费周期下的风险管理策略
AI导读:
近期,聚酯产业面临低加工费周期,企业积极修炼内功降本增效。期现结合为聚酯企业筑起“护城河”。本文探讨聚酯企业如何通过期货市场锁定加工利润、规避风险,以及“期货+期权”模式的应用,助力企业在低加工费周期中生存与发展。
近期,国内部分化纤聚酯龙头企业陆续发布年报预告,称报告期内价差收窄、加工费收缩,预计将导致2024年业绩下滑。其中,受聚酯瓶片新增产能集中投放影响,行业竞争加剧,行业平均加工费较上年下降30%以上。低加工费使得聚酯产业企业积极修炼内功,在降本增效上狠下功夫。期现结合为聚酯企业在产业弱周期中筑起了“护城河”,成为应对低加工费的利器。
加工费处于低位,聚酯企业面临严峻考验
近年来,随着我国聚酯产业的快速发展,产能大幅扩张,全产业链利润逐步收缩。厦门国贸化工有限公司聚酯部总经理陈思妍表示,从2018年开始,聚酯进入大投产周期,PTA价格波动显著缩小,聚酯加工费经常维持在较低水平,下游聚酯厂家的盈利空间明显缩小。
聚酯产业链进入低加工费周期,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是近年来行业发展的显著特征。这背后反映出产业供需格局、成本结构和竞争模式的变化。厦门国贸石化有限公司化工部总经理洪伟煌指出,过去PTA加工费在800~1000元/吨,如今长期维持在300~500元/吨的低位,涤纶长丝、短纤、瓶片的加工费同样下滑。
随着经营压力加大,部分产业客户退出市场。头部企业凭借成本优势保持高开工率,但中小装置频繁停车检修。低加工费下,生产企业陷入两难境地,开工受限还会增加生产经营成本。对贸易企业来说,低加工费降低了聚酯产品分销价值。
“加工费持续低位,聚酯产业链企业面临经营压力增加。”洪伟煌表示,企业需主动进行风险管理,提高灵活性,降本增效,去产能大变局中求生存。
风险管理需求迫切,期货市场助力化解难题
低加工费情况下,聚酯企业风险管理需求更为迫切。PTA、短纤、PX、瓶片期货的推出,为聚酯产业企业提供了丰富的风险管理工具。
企业可通过期货市场锁定加工利润,减少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例如,签订订单时,利用PTA期货锁定原料成本,稳定加工利润。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为企业提供远期价格参考,规避风险。
此外,企业可将聚酯产品期货仓单作为质押物申请贷款,解决资金周转压力。期货市场交割制度保证原料质量和供应稳定,优化采购流程,降低采购成本。
洪伟煌表示,期货市场还可帮助企业解决库存管理难题。如某短纤企业面临库存压力,厦门国贸石化有限公司提出基差采购消化库存,缓解压力。
“期货+期权”模式受青睐,灵活对冲风险
当前,期货、期权等成为企业锁定加工费、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期货+期权”组合模式受到聚酯企业青睐。
PTA企业可采用原料与产品套保组合,根据排产周期在盘面上买入PX期货合约、卖出PTA期货合约。企业也可利用期权与期货组合,如卖出看涨期权锁定库存价值,买入套保操作锁定采购成本。
近年来,套保、后点价、加工费模式在实际交易中占比增加。A聚酯企业采购PTA时,现货基本采用“先用后定价”的基差后点价模式,规避极端行情风险。为应对低加工费,A企业引入“后点价+期权”模式,获得额外收益,降低成本。
聚酯企业通过期权与贸易结合,更好地完成套期保值。越来越多的PTA工厂参与到含权贸易模式中。
适时调整策略,合理利用期货衍生品
洪伟煌表示,聚酯企业面对低加工费周期,需关注加工费变动,锁定加工利润,稳定生产负荷。利用期货衍生品需动态运用相关工具,根据短中长周期经营诉求搭建套保框架,实时调整对冲合约和工具。
聚酯企业需对行业压力和挑战有充分认知,预期管理行情波动。利用期货期权工具锁定加工费,保证平稳运行。加强与期现商合作,发挥各自长处。
陈思妍认为,聚酯企业应灵活运用各种工具,加强信息收集与行情研判,制定生产经营策略。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