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静宁苹果“保险+期货”项目覆盖全县多个乡镇果农,实现高额赔付,助力果农稳收增收。项目通过金融帮扶,精准滴灌,推动苹果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期货日报网讯(记者曲德辉)静宁见春,祉猷并茂。由郑州商品交易所支持,银河期货联合华泰期货、东海期货、招商期货、紫金天风期货共同参与,人保财险甘肃省分公司承保的静宁苹果“保险+期货”县域覆盖项目再创佳绩,助力果农稳收增收。

  苹果项目在静宁已经持续七年,硕果累累。作为2024年郑商所在甘肃省的唯一支持项目,该项目规模居国内县域第一,覆盖全县18个苹果主产乡镇238个村的20119户果农,投保面积5.56万亩,投保数量6.67万吨,保障金额高达5.11亿元。项目总保费2000万元,赔付3523.74万元,赔付率176.19%。农户每亩自缴保费72元,最终获赔633.55元,赔付率高达880%。

  金融帮扶,精准滴灌。静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北纬35°的苹果生产黄金地带,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孕育了静宁苹果的卓越品质,被誉为“苹果中的爱马仕”。静宁县苹果种植面积超百万亩,产量121.6万吨,产值75亿元,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

  然而,苹果价格受市场供需、气候影响波动频繁,困扰果农。自2018年起,静宁县联合郑商所、银河期货实施苹果“保险+期货”试点项目,探索金融支农新模式,有效解决了“果贱伤农”问题。

  新年伊始,静宁县新义村的苹果种植户王凡吉便感受到了“保险+期货”带来的稳定收益。他表示,有了期货价格保险,果农们更加安心,即使价格下跌也能获得赔偿。这一创新模式不仅保障了果农收入,还提升了他们对市场价格的判断能力。

  静宁苹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自2017年底苹果期货在郑商所上市以来,静宁县与金融市场紧密相连,通过“保险+期货”模式,助力苹果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产融结合,补链强链。金融工具在产业风险管理和产业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静宁县通过“保险+期货”项目,不仅保障了果农收入,还促进了苹果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提升了县域经济实力。

  静宁县苹果产业链虽具优势,但仍面临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等短板。通过中投银河帮扶体系内银河期货的创新尝试,静宁县连续七年实施郑商所苹果“保险+期货”项目,成效显著,累计撬动投入资金2.08亿元,赔付1.98亿元,成为全国持续时间最长、资金规模最大、成效最明显的特色农产品“保险+期货”项目。

  随着“保险+期货”模式的推广,“静宁苹果”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静宁县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全力打造苹果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保险+期货”项目通过“收入保障、稳产增信、产业升级”三重作用,实现了多赢效果。这一模式不仅解决了果农“看天吃饭”的问题,还为中国小农经济对接现代金融体系提供了可行路径。

  银河期货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郝刚表示,期货公司可以发挥自身特色,紧密结合期货和现货走势,优化投保和行权时机。静宁苹果“保险+期货”项目的成功实施,再次印证了期货公司在金融支农中的重要作用。

  郑商所相关负责人指出,“保险+期货”是金融支农的市场化保障机制,为静宁苹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未来,将通过多方合作,进一步提升项目保障效果,助力农业产业链经营稳定。

  从“输血”帮扶转向“造血”振兴,静宁县通过“保险+期货”模式的探索,为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贡献了期货力量和金融智慧。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