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在全球地缘政治局势动荡背景下,中国矿产资源供应安全面临挑战。锂、镍、钴等关键矿产进口依赖度高,供应链脆弱。专家建议加快国内增储上产,加强与周边国家矿业合作,维护海外权益资源资产安全,提升国内资源自给率。

  在全球地缘政治局势持续动荡的背景下,中国战略性矿产资源的供应安全问题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增强中国矿产资源供应能力,成为了当下的重要议题。

  专家们指出,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地缘政治事件加剧了国际资源市场的波动。作为全球最大的矿产资源消费国之一,中国在锂、镍、钴等关键矿产的进口依赖度已超过80%,供应链脆弱性日益凸显。因此,加快国内“增储上产”能力建设,维护好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好局面,加强与周边国家矿业合作,成为了解决中国矿产供应问题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国土资源经济》微信公号发表的相关报告中,专家们强调了中国矿产资源的现状。除少数矿产外,中国大多数常用矿产的储量全球占比均低于20%,尤其是石油、天然气、铜、铝、钴、镍等全球占比不足5%。同时,中国常用矿产资源禀赋不均衡,主要常用矿产外采率居高不下,其中铜、锰、铬、镍、钴等矿产外采率超过80%。

  然而,周边国家矿产资源与中国具有很好的互补性。数据显示,周边国家煤炭、天然气、铬、镍、锡等产量占全球20%以上,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矿产资源进口来源。特别是镍矿,周边国家供给占到中国进口总量的85%左右。

  为了提升国内资源自给率,中国在盐湖提锂技术、深海采矿装备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同时,专家们也建议,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多(双)边合作机制,加强对周边国家矿业领域的投资,以经贸合作促进资源性产品贸易有序流通,维护锂、钴、镍等能源转型金属矿产海外权益资源资产安全。

  地缘政治风险对中国资源安全构成了威胁。专家们指出,地缘政治风险通过“来源危机”、“价格波动”和“运输受阻”三大路径威胁中国资源安全。以锂资源为例,全球近90%的锂需经马六甲海峡运输至中国,一旦该海峡局势紧张,供应链可能面临“断链”风险。因此,中国需加快布局海外资源基地,推动供应来源分散化。

  此外,专家们还建议加快中吉乌铁路、北极航线等陆海新通道建设,增强对关键节点的控制力。同时,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对进口原矿的依赖,提升国内资源自给率,增强产业链附加值。

(图片来源:盐湖提锂技术、深海采矿装备的突破,可提升国内资源自给率盐湖提锂技术、深海采矿装备的突破,可提升国内资源自给率。摄影/章轲)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