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保险+期货”模式获多地政策力挺
AI导读:
近年来,生猪价格波动对养殖户造成冲击,生猪“保险+期货”模式应运而生,为养殖户稳产增收提供保障。地方政府态度从怀疑到积极拥抱,出台专项文件、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推动该模式落地。未来需深化政策支持,推动“保险+期货”从试点迈向标准化运作和普惠常态。
近年来,生猪价格波动频繁,对养殖户的收益及生产稳定性造成了巨大冲击。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生猪“保险+期货”模式应运而生,为养殖户稳产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其成效显著,备受瞩目。
然而,期货日报记者调研发现,在推广初期,一些地方政府和农户对“保险+期货”的本质和原理理解不足,存在不合理要求。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户从中受益,地方政府的态度逐渐转变,从观望到积极支持。
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目前,多个省区市已深刻认识到生猪“保险+期货”的积极作用,纷纷出台专项文件,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推动该模式落地生根。广西在这方面走在前列,早在2021年便印发了相关政策文件,明确支持发展“保险+期货”业务模式,并连续3年统筹业务,大幅减轻了市县财政及农户负担。
此外,河南郑州、湖北、重庆等地也相继发布实施方案,通过设置“阶梯性”补贴比例、纳入市级补贴险种等方式,支持生猪“保险+期货”项目。
地方政府态度积极转变
赔付率不再是唯一关注点
广发商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萱表示,她见证了地方政府对“保险+期货”态度从怀疑、拒绝到积极拥抱的转变。最初,地方政府普遍将其视为高风险投机,拒绝尝试。但随着试点项目落地,农户受益,地方政府开始认可其风险保障效果。
现在,地方政府不仅关注赔付率等量化指标,更看重项目的宣传引导、示范带动作用以及能否帮助当地产业健康发展。
财政资金常态化投入助力发展
“保险+期货”构建长效发展新格局
记者查阅大商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方案发现,交易所对保费的支持比例逐年下降,地方政府和农户的承担比例逐渐上升。这一变化反映出地方政府和农户对生猪“保险+期货”认识的加深和认可度的提高。
地方财政资金支持对“保险+期货”长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降低农户投保成本,提升其积极性;另一方面,能保障项目覆盖面扩大,提升普惠性,推动项目可持续、常态化发展。
如何进一步提升地方政府对“保险+期货”的认可度?李萱建议加大政府层面的知识普及力度,形成合力加强培训,并加强优秀案例的宣传推广。
未来,需深化政策支持、优化补贴结构,推动“保险+期货”从试点探索迈向标准化运作和普惠常态,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