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沙河玻璃产业与期货市场深度融合,基差点价模式广泛应用,套期保值操作频繁。正大玻璃等企业积极参与,通过期货市场有效对冲风险,助力玻璃产业焕发新活力,推动行业蓬勃发展。

  编者按:2024年,郑商所启动“高质量发展中的期货力量”主题征稿,深入剖析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经典案例,展现期货在推动现代农业、中小企业发展,增强产业链韧性,促进产业转型和服务区域经济中的积极作用。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敬请期待。

  华北平原的沙河,玻璃产业熠熠生辉,被誉为“中国玻璃之都”。沙河不仅是国内玻璃贸易的集散地,更是玻璃期货的重要交割地。近年来,随着期货工具的普及,沙河玻璃产业与期货市场深度融合,基差点价模式广泛应用,套期保值操作频繁,中小微企业积极参与,玻璃产业焕发出新活力。

  沙河德宝加工园内,玻璃深加工企业忙碌不已,期现公司入驻,工作人员紧盯市场数据。园区仓库玻璃堆积如山,静待运往全国各地。

  沙河玻璃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一口价模式逐渐转变。2014年,永安资本率先进入,随后多家期现公司跟进,引入基差点价模式,为沙河玻璃市场带来革新。

  正大玻璃副总经理庞溥军回忆,期现贸易商的到来带来冲击,但也带来新机遇。基差点价模式为货物加上保险,规避风险。正大玻璃于2014年成为郑商所玻璃交割厂库,开启期现结合之路。

  2023年,纯碱价格波动,正大玻璃通过期货市场买入套保10万吨纯碱,卖出套保40万吨玻璃,有效对冲风险。此外,正大玻璃还利用厂库开发仓单买卖模式,建立完善的期现交易体系和风控管理流程。

  庞溥军表示,公司以期现结合为主,跨期套利为辅,探索更多操作模式。每周市场调查,迅速制定交易方案,应对突发事件。

  基差点价模式在沙河玻璃市场普遍应用,玻璃企业可选择在期货市场卖出套期保值后进行基差点价销售,服务中下游客户。该模式不仅改变正大玻璃的销售采购方式,也影响整个产业链定价机制。

  中粮期货郑州营业部总监马阳光表示,基差点价有助于玻璃企业锁定纯碱买价,节约采购成本,降低毁约风险,减少交割费用,提升期货市场流动性和下游企业参与度。

  基差贸易在纯碱、玻璃贸易中应用成熟,受到大型企业青睐。但中小微企业面临挑战,缺乏期现团队和风控体系。正大玻璃作为产业基地,服务下游十余家企业,累计销售6.92万吨,助力绿色建材生产企业稳定供应。

  正大玻璃与下游合作模式包括基差点价销售和指导下游在期货盘面买入套期保值。在正大玻璃指导下,下游企业掌握期货工具,认识到规避风险的重要性,熟练运用套期保值和基差点价。

  如今,沙河玻璃期货与产业紧密融合,共同发展。玻璃市场迈向绿色、低碳、智能、高质方向,期货市场为产业链注入活力,推动玻璃行业蓬勃发展。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