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棉花期货自2004年上市以来,为传统棉花产业提供了抵御市场风险的“安全网”。近年来,棉花产业客户对风险管理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各期货经营机构积极创新期货、期权策略,帮助企业稳定原料成本、规避价格波动。棉花产业链套期保值比例越来越高,场外期权业务也为企业提供了量身定制的风险管理方案。

  从天山脚下的棉田到长三角的纺织车间,一条跨越五千公里的棉花产业链,正在与金融工具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自2004年棉花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以来,这个曾经“靠天吃饭”的传统产业,在期货市场二十年护航下,悄然织就了一张抵御市场风险的“安全网”。

  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棉花行业竞争激烈,产业客户的风险管理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需要更加精细化的衍生工具。这也标志着棉花产业套期保值逐渐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基于此,各期货经营机构积极创新期货、期权策略,并结合企业具体诉求,帮助其利用期货市场稳定原料成本、规避价格波动、提升经营效益。

  2023年新疆新棉种植季,阿克苏等主产区遭遇恶劣天气,市场普遍预期减产,棉花期货价格从种植初期的14000元/吨上涨至收割前的17500元/吨以上。面对高企的棉价,新疆轧花厂陷入两难境地。光大期货经过调研发现,尽管减产预期强烈,但国家通过抛售储备棉及增发进口配额,实际供给缺口已被覆盖,棉价上涨缺乏持续支撑。针对沙雅县某企业的需求,光大期货建议其利用期货工具对冲风险,锁定售价,同时调整收购节奏,降低现货成本风险。

  事实证明,该策略执行效果良好。随着储备棉持续投放,籽棉收购价下跌,皮棉现货价格下跌近2000元/吨,棉花期货价格同步回落。该企业通过期货空单平仓实现盈利,现货亏损得以控制,期现合并计算实现净盈利。

  “这次多亏期货套保,操作也比较简单。虽然现货亏损,但总体算下来还是赚的。今年能实现收益,真得感谢期货工具。”该企业负责人感慨道。

  随着棉花产业链套期保值的企业比例越来越高,基差交易逐渐成为市场普遍接受的方式。2022—2023年,棉花市场经历“过山车”行情,基差长期维持高位,棉纺企业面临高库存成本的压力。2023年9月,新疆某棉花贸易商陷入困局,国投期货为其推荐了场内期权方案,通过权利金收入对冲仓储成本。

  针对客户反馈的痛点,国投期货自主创新设计了“库存宝”系列场外期权策略体系,集中解决产业客户库存管理面临的10类情景。2023年11月,针对棉价企稳但基差仍处于高位的市场环境,国投期货为某客户启用策略,降低库存成本,起到了明显效果。

  棉价的波动不仅困扰着国内涉棉企业,对进出口企业同样会造成影响。2024年的棉花市场对主营进口棉贸易的山东某企业形成了三重挑战。全球宏观环境动荡叠加终端消费疲软,内外棉价差波动大,企业急需低成本、高效率的套保工具。中信中证资本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浮动熔断累沽期权”,核心机制包括动态价格区间、三重损益机制以及成本可控要素。

  该方案匹配企业现货销售节奏,当棉价在区间时,累积增厚利润;若跌破障碍价,立即对冲全部敞口;若突破行权价,则缩减对冲量。此外,综合成本仅为传统套保的30%。截至2024年7月,该企业通过同类交易,累计对冲进口棉价格波动风险,综合盈利超百万元。

  实体企业对风险管理的需求个性化、多元化、定制化,场外期权业务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根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量身定制,帮助企业稳定生产经营。

  棉花期货二十年的进化史,是中国衍生品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缩影。在这条金融丝线编织的产业“护城河”里,流淌着稳预期、保民生、促创新的时代脉搏。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