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华夏时报社与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主办的华夏双碳能源发展大会在京举办,聚焦新能源内功和外拓,探讨双碳目标下中国绿色产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氢能产业新发展及清洁能源推动双碳目标实现。

  3月27日下午,由华夏时报社、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CISTDS)主办的2025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分论坛——2025华夏双碳能源发展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圆满举办。本届大会以“双碳时代·绿动未来”为主题,吸引了政府机构、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新能源产业链龙头企业代表参会。

  圆桌对话环节,在华夏时报能源部主编李未来的主持下,国务院国资委机研院企业社会责任ESG促进中心欧洲部部长吕彦科、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ESG研究负责人高艳辉、中天氢能副总经理高浩华、同辉能源创始人兼CEO李栋、绿光气候研究院院长、中科化物液态阳光联合创始人舒玉莹、IVL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代表处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王瑞,围绕“新能源的内功和外拓:坚守品质,寻找出海新机遇”主题,展开了多角度的深入探讨。

  新能源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双碳”目标推动下,全球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中国绿色产品迎来了历史性发展契机。

  政策红利与全球绿色消费浪潮的双重推动下,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等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表现亮眼。然而,欧盟碳关税与发达国家绿色技术壁垒的提升,使中国企业面临国际标准接轨、核心技术突破、绿色溢价消化等多重考验。

  吕彦科指出,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政府落实双碳政策的决心坚定,中国企业也面临巨大机遇,一些全球领先的行业领域可制定生产、质量标准,引领全球技术发展。

  高艳辉认为,随着企业践行ESG理念,绿色能源需求大增,为绿色产品推广带来更多场景。同时,绿色低碳已成为新一轮竞争的关键要素,产品竞争需具备价格、技术优势,还需满足绿色标准,符合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

  氢能产业迎来新发展阶段

  “双碳”目标推动下,中国氢能产业在政策密集落地、项目加速布局中迈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2025年初,成渝、长三角等区域“氢走廊”规划出台,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等重大项目落地,氢能相关企业注册量大幅增长,展现出资本与技术活力。

  然而,氢能产业仍面临绿氢制取成本高、储运技术瓶颈、加氢网络覆盖率不足等问题,规模化应用滞后于市场预期。

  高浩华表示,氢能产业发展需降低制氢成本,尤其是电力成本。他建议将制氢企业建在电价较低的地区,以降低氢气成本。同时,氢能产业良性健康发展需全社会共担绿色溢价。

  清洁能源推动双碳目标实现

  在“双碳”目标牵引下,清洁能源正成为中国重塑能源体系、实现绿色转型的核心动力。

  清洁能源全面渗透仍面临并网消纳瓶颈、区域供需失衡等挑战。舒玉莹认为,中国已步入“多能互补、相互协同”时代,清洁能源占据重要地位,但需与多种能源形态相互补充协同。

  王瑞指出,要从清洁能源在产业链中的作用和清洁能源自身的低碳化两个层面看待问题。他分享了瑞典案例,瑞典通过碳税等驱动能源脱碳,现已基本无化石能源。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