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提出完善“保险+期货”模式,支持农产品期货期权品种开发。期货交易所积极响应,加快提升市场运行质效和产业服务水平,加大绿色衍生品研发投入,推动绿色发展。

2月7日,中国证监会正式颁布了《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并推广“保险+期货”模式,力求实现常态化运作,同时鼓励更多资金参与其中,并依据各地实际情况,拓展实施地域范围,积极支持农产品期货期权新品种的开发。

多位期货交易所内部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强调,期货市场在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及保障初级产品供给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落实金融“五篇大文章”战略,将为期货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设定新目标,提出更高要求。他们表示,将致力于提升市场运作效率及产业服务水平,严格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深入实体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创新“保险+期货”业务模式,助力实体经济

近年来,期货交易所及期货公司等市场核心参与者,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及数字金融等领域进行了大量探索与实践,以期提升市场运作效率及产业服务水平。

在普惠金融领域,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通过期货工具,积极支持实体产业发展,尤其是农业领域。大商所相关人士透露,他们不断优化“保险+期货”项目模式,并创新推出“银期保”等覆盖农作物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新模式。同时,通过“企业风险管理计划”等项目,积极调动期货公司、产融基地等各方资源,为实体企业提供风险管理“试验田”。据统计,自2015年至2024年,大商所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支持开展了1350个“保险+期货”项目,保障了玉米、大豆、鸡蛋生猪等品种的现货共计1948万吨,实现赔付超过19亿元,惠及181万户农户。

郑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郑商所”)同样在利用期货功能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针对农业生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等痛点,郑商所探索了“订单+期货”、“保险+期货”等金融支农服务新模式,为农民提供了稳定增收的新途径。自试点“保险+期货”项目以来,郑商所采取了小规模分散项目建设的策略,逐步积累经验,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保险+期货”试点项目超过200个,项目保障金额接近300亿元,服务农户近60万户。

期货交易所方面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实施意见》精神,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功能,更好地满足高质量发展对优质金融服务的需求。大商所计划加强绿色低碳品种的上市研发储备,优化已上市品种的合约规则,继续以产业服务为抓手,推动期货“支农支小”,并完善“保险+期货”标准化业务体系。同时,郑商所也将推动丙烯期货期权的上市,修订相关品种业务规则,并创新“保险+期货”业务模式。

加大绿色衍生品研发投入,推动绿色发展

《实施意见》还提出,要稳妥有序推进碳期货市场建设和碳排放权期货的研发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并研发更多符合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绿色低碳期货期权品种。

广州期货交易所表示,将立足绿色发展定位,加快完善期货品种布局。一方面,深入挖掘绿色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品种,如光伏、锂电、风电等,加快推进铂、钯、氢氧化锂期货上市。另一方面,稳妥推进碳排放权、电力等事关国民经济基础领域的重大战略品种研发上市,并加强对绿证、CCER等品种的研究,积极服务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建设。此外,还将探索研究新能源气象指数品种,如光照、风力、降水等,以助力新能源发电产业更好地管理天气不确定性风险。

大商所近年来持续关注实体经济绿色转型发展需求,提升绿色金融供给水平。去年,大商所成功上市原木期货和期权,为我国林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还积极推动“温度指数(保险)+天气衍生品”模式的应用,已在多个典型场景落地项目。未来,大商所将继续推广天气指数及其衍生品的应用,并稳步推进再生钢铁原料等绿色低碳品种的上市研发。

郑商所也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通过完善钢铁产业绿色产品制造标准体系,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联合行业协会开展期货市场促进产业绿色发展专项试点工作。未来,郑商所将持续加大清洁能源、环保材料、再生产品等绿色衍生品的研发投入,探索推进现有品种的绿色转型,以更好地服务绿色低碳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