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国产大豆产业链面临食用大豆过剩、油用大豆短缺的结构性矛盾。为破解这一问题,需从大豆种植到消费全链条入手,重塑国产大豆产业链,构建双轨发展体系。通过政策精准化、生产分类化等措施,有望实现国产大豆产业的提质增效和振兴。

  国产大豆产业链的重塑无疑是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应从大豆种植到消费全链条入手,采取综合措施,重塑国产大豆产业链,形成“食用大豆功能化、油用大豆高效化”的双轨发展体系。

  当前,国产大豆面临食用大豆过剩、油用大豆短缺的结构性矛盾,这主要源于种植结构与产业需求之间的断裂。为应对这一问题,今年我国推出了一系列支持大豆生产的政策,旨在调动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巩固大豆扩种成果。同时,从大豆种植到消费全链条入手,重塑国产大豆产业链,破解结构性过剩问题,实现国产大豆产业的提质增效。

  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和进口国,我国大豆自给率不足20%,每年需大量进口以满足需求。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大豆产业链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因此,提高大豆自给率,增强国际议价能力,成为保障大豆产业链安全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实施大豆产能提升工程,国产大豆产量连续3年超过2000万吨,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在全球大豆市场中的地位。

  然而,国产大豆产量提高的同时,也面临着价格低迷、销售困难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供需错配造成的。国产大豆蛋白含量高、含油量低,主要用于加工传统食品,而油用大豆短缺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与进口大豆相比,国产大豆出油率低、成本高,缺乏价格竞争优势。因此,种植结构与产业需求的断裂,导致国产大豆销售不畅,进口大豆居高不下。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从政策端、生产端、收储端、加工端、消费端协同发力。政策端应构建精准调控机制,对食用大豆和油用大豆实行差异化补贴;生产端应通过差异化补贴推动种植结构优化;收储端应实行差异化定价,分仓储存;加工端应打造专用大豆定向流通体系,推动大豆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消费端应强化大豆消费市场培育力度,提升健康豆制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国产大豆产业链的重塑是一场产业变革。通过政策精准化、生产分类化、市场细分化、加工精深化、消费市场培育等措施的实施,有望解决种植结构与需求断裂的问题,实现从“种什么卖什么”到“要什么种什么”的产业跃迁。最终将形成食用大豆赚技术溢价、油用大豆抢市场份额的良性格局,真正推动国产大豆产业的振兴。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