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保险+期货”模式十年历程回顾,通过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对冲功能,为农民提供抵御市场波动的“防火墙”。在陕西富县等地成功实践,助力农户增收、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截至2025年,“保险+期货”模式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十年前,这一创新性的试点项目首次亮相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在棉花白糖等大宗农产品领域,探索了如何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对冲功能,为农民筑起了一道抵御市场波动的“防火墙”。

十年来,“保险+期货”模式从点到面、从沿海到内陆快速扩展,不断破解价格波动难题。在陕西富县,被誉为“中国苹果之乡”的这里,苹果价格波动加剧,种植成本上升,果农面临增收压力。为此,郑商所推出了“保险+期货”项目,通过创新的金融工具为果农提供了风险屏障。自2019年富县开展试点以来,累计投保果园面积达到13.85万亩,涉及农户9171户,户均理赔近6000元。

其中,去年富县的“保险+期货”价格险试点项目进一步优化机制,通过优化期权结构,让果农在价格下跌时获得补偿,有效对冲市场风险。这一举措为当地3092户果农的5.6万亩苹果提供了风险保障,总保额高达4.85亿元。富县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各地农产品风险管理提供了“富县样本”,也为促进农户增收、保障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了金融智慧。

经过十年的不断探索,“保险+期货”模式将保险业承保理赔功能与期货市场风险管理功能有机结合,不仅有效破解了价格波动难题,保障了农户收入,提高了农户生产积极性,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助力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实践过程中,郑商所携手各级政府部门,引导期货经营机构发挥专业优势,推动“保险+期货”业务规模逐步扩大。同时,在项目规范、费用支持、险种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让“保险+期货”模式逐渐发展壮大。截至目前,郑商所已累计支持开展试点项目211个,涉及棉花、白糖、苹果、红枣花生、油菜籽等6个品种,总保费累计达到15亿元。

这组亮眼数字的背后,是无数农户得以安心耕作、稳定增收。它不仅帮助农户锁定收益、规避风险,更通过稳定农民收入,促进了特色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为县域经济注入了新活力。如今,“保险+期货”服务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特点日益鲜明,也验证了期货市场在助力农户管理市场风险、稳定农户种植预期方面的积极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国家与地方政府对期货市场认可度的提升,各地对“保险+期货”的财政支持比例也在不断增加。这使更多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中小农户能够负担得起这份风险保障,有利于“保险+期货”模式逐步向更多地区、品种、领域拓展,提升我国农业风险管理水平。

十年风雨兼程,“保险+期货”以其独特的金融智慧,在广袤的田野上书写着保障民生、服务“三农”的动人篇章。未来,相关部门还需持续努力,拓展服务内涵、提升协同合作能力,将风险管理工具嵌入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链条,提升整个产业的抗风险水平。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