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静宁县苹果“保险+期货”项目覆盖全县多个苹果主产乡镇,实现赔付3523.74万元,赔付率高达176.19%。项目探索金融支农新模式,助力县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苹果项目在静宁县已经开展七年了,硕果累累。这是2024年郑商所在甘肃省支持的唯一项目,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县域项目,覆盖了全县18个苹果主产乡镇238个村的20119户果农,投保面积5.56万亩,投保数量6.67万吨,保障金额高达5.11亿元。项目总保费2000万元,赔付额达到3523.74万元,赔付率高达176.19%。农户每亩自缴保费72元,最终获得赔付633.55元,保障效果显著。”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戴康日前表示。

由郑州商品交易所支持,银河期货联合华泰期货等共同参与,人保财险甘肃省分公司承保的静宁苹果“保险+期货”县域覆盖项目再创佳绩。市场人士指出,静宁县苹果“保险+期货”模式的探索,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典范,为县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期货力量和金融智慧,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金融帮扶精准滴灌

静宁县苹果种植面积超百万亩,是国内苹果规模化种植第一县。2024年全县苹果产量达121.6万吨,产值75亿元。然而,苹果价格受多重因素影响波动频繁,果农常面临增产不增收的困境。自2018年起,静宁县联合郑商所、银河期货实施苹果“保险+期货”试点项目,探索“保价格、稳收入”的金融支农新模式,成效显著,彻底告别了果贱伤农的困局。

新年伊始,静宁县新义村的苹果种植户王凡吉便收获了一份“稳稳的幸福”。“县里给老百姓上了期货价格保险,我们踏实多了。去年我保了2.2亩苹果,自己只缴了156元保费,结果赔付了1419元,效果太好了。现在看期货价格,跟客商谈价格时心里更有底了。”王凡吉感慨道。

在静宁县,苹果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自苹果期货在郑商所上市以来,中投公司和中国银河证券共同推动甘肃省首批苹果期货交割库落地静宁县,让一颗颗红苹果焕发金融色彩。“保险+期货”凭借其金融赋能、精准帮扶的创新模式,成为推动静宁县苹果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产融结合补链强链

“金融工具不仅是产业风险管理的‘稳定器’,更是产业升级的‘催化剂’。”静宁县委常委、副县长孙炳旭表示。静宁县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达8000元左右,占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静宁县连续7年实施郑商所苹果“保险+期货”项目,探索出一条金融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子,成为全国持续时间最长、资金规模最大、成效最明显的特色农产品“保险+期货”项目。

在郑商所项目的示范效应下,中央奖补项目、新型农业合作主体项目陆续开展,累计撬动投入资金2.08亿元,为8.43万户果农和58家果品企业投保苹果期货价格保险,总赔付1.98亿元,赔付率达到95.19%。“静宁苹果”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输血帮扶造血振兴

市场人士认为,静宁县苹果“保险+期货”项目通过“收入保障、稳产增信、产业升级”三重作用,实现了“农户保收、产业维稳、金融创新”的多赢效果。依托该模式,静宁县开展了多个“保险+期货”项目,以及国内首创的政策性场外期权的探索,全面服务当地农业布局和特色产业的保价稳供。

银河期货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郝刚表示,郑商所静宁苹果“保险+期货”项目的顺利实施,再次印证了期货公司可以发挥自身特色,结合期货和现货走势,优化选择投保和行权时机。银河期货积极协调当地金融机构,丰富“保险+期货”等模式,深度参与农业产业链,激活农业、农村的金融活力。

郑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特色农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也是主产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保险+期货”可以有效转移种植户面临的价格波动,是在金融支农模式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市场化保障机制。静宁县苹果“保险+期货”项目为当地苹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数据显示,2024年静宁县苹果“保险+期货”项目获得各方支持资金1600万元(不含果农自缴),实现赔付3500多万元,形成“帮扶帮一点、交易所出一点、政府补一点、农户缴一点”的保费来源机制,证明了造血振兴的重要性。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