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苹果期货的推出为苹果产业提供了规范化、标准化的金融工具,通过“保险+期货”模式,果农和企业获得了稳定收入和风险管理工具,推动了苹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当一颗普通的苹果在金融市场中焕发新生,变身为“期货苹果”,其便拥有了独特的魅力与影响力。2017年12月22日,世界首个鲜果期货——苹果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成功上市,标志着我国苹果产业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作为全球最大的苹果生产国,苹果期货的推出无疑为苹果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进程注入了强劲动力。更重要的是,这一创新金融工具为千千万万户果农提供了稳定的收入保障,使他们不再因市场价格波动而担忧。同时,苹果期货也成为企业规避风险、稳定经营的重要工具。

果农的希望之光

“保险+期货”模式作为金融创新服务“三农”的典型代表,正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在被誉为“中国苹果之乡”的静宁县,这一模式已深入人心,成为果农们家喻户晓的金融工具。通过政府和郑州商品交易所的补贴,果农们能够以极低的保费为自家苹果保价,从而确保收入的稳定性。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甘沟镇杨咀村的杨文太便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从昔日的贫困户到如今的脱贫先进个人,他感慨道:“以前最害怕的就是苹果卖不出好价格,现在有了‘保险+期货’,我每年都能为种的苹果保价,收入稳定了,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了。”

同样,果农刘团垂和樊小飞也对苹果“保险+期货”项目赞不绝口。他们表示,这一项目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市场风险保障,还帮助他们实现了稳定增收。随着连续多年对这一模式的接触和参与,果农们对其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银河期货青岛营业部总经理庞大为透露,尽管在推广过程中遇到过赔付率波动等挑战,但果农们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看到了这一模式的巨大潜力。如今,“保险+期货”已在静宁生根发芽,并逐渐走向全国。

自2017年至2023年,延长县共开展了7次苹果“保险+期货”项目,试点规模从最初的196吨增长到3.36万吨,占全年苹果总产量的8.36%。2024年,试点规模进一步扩大到4.79万吨,覆盖苹果种植面积3.83万亩。此外,该模式已扩展至甘肃、陕西、山东、河南、辽宁等地,实现了由“零星分散”向“县域覆盖”的升级转型。

苹果期货还为果农提供了公开透明的价格信息,使他们能够避免盲目销售,拥有议价权。静宁县甘沟镇杨咀村果农樊森表示:“自从参加了苹果‘保险+期货’项目,我对苹果期货有了更深的了解。有了期货价格作为参考,和客商谈判时心里更有底了。”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果农已经开始按照期货标准种植苹果,更加注重技术管理。他们认为,只要管理到位,按期货标准销售,价格就不会差。

企业的稳定基石

对于果品企业来说,苹果期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为企业提供了经营决策的依据和风险管理的工具,还使企业实现了多元化经营。通过期货交割,企业可以在现货销售不畅的情况下降低库存,提前锁定销售价格,实现降本增效。

作为静宁县果品产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德美地缘集团通过苹果期货仓单质押获得了362万元的贷款。该集团负责人表示:“现在,通过期货仓单的注册和交割,我们能获得稳定收入。还可以利用期货仓单质押获得银行信贷资金,这大大减轻了我们的压力。”

陕西华圣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彭小强也表示:“以前,面对存货价格下跌,我们只能被动承受。现在,通过苹果期货,我们可以根据自身对后市行情的预判对冲风险,保证企业稳定运营。”

陇原红果品经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何鹏虎透露,自苹果期货上市以来,公司一直较为关注。通过参与苹果“保险+期货”项目,公司及合作社社员获得了较好的收益。同时,该项目还强化了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果农和静宁苹果产业。

综上所述,苹果“保险+期货”模式不仅为果农和果品企业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还为整个苹果产业抵御市场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