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棉花会议:棉企利用期货期权管理风险,促棉花消费
AI导读:
2025中国国际棉花会议在广州举行,与会嘉宾认为棉花产业需深化改革,涉棉企业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管理风险。会议指出,优化供给并多渠道促进棉花消费,促进产需平衡。同时,强调加强市场研判,提升棉花生产、加工质量与流通效率。
近日,由中国棉花协会、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主办,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郑州商品交易所支持的“2025中国国际棉花会议”在广州举行。与会嘉宾认为,我国棉花产业需在巩固优势基础上深化改革,优化供给并多渠道促进棉花消费,促进产需平衡。同时,业内专家提醒,涉棉企业应加强市场研判,充分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对冲风险。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受多重因素影响,棉花价格波动加大,涉棉企业越来越多地选择运用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管理风险,期货、期权的作用日益凸显。
棉企风控需求增加
棉花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入世贸组织20多年来,国内棉花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生产与消费大国。近年来,棉花产量稳定在600万吨左右,消费量稳定在800万吨左右,吸纳近1700万人就业。
然而,近几年供应宽松、消费需求疲软,导致棉花、棉纱价格持续下跌,纺纱厂库存高企。面对棉价波动,涉棉企业纷纷运用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管理风险,做好风险管理已成为必修课。
在本次会议上,厦门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纺织研究院院长郑圣伟表示,近三年,棉花、棉纱行业处于下行周期,叠加贸易争端冲击,企业生存与盈利面临较大挑战,风险管控需求增加。
郑圣伟指出,企业可利用期货、期权进行套期保值,有效管理生产原料和成品库存,稳定企业经营,降低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同时,加工费管理也至关重要,纺织企业可结合棉花和棉纱期货建立虚拟工厂,锁定加工利润。
期货期权助力风险管理
在棉纺织行业中,买卖双方已广泛采用基差点价或含权贸易方式进行交易。棉系期货与部分聚酯期货品种之间相关性高达90%以上,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优化期货工具使用方案,实现更好的风险管理效果。
棉花期权具有风险对冲功能,不仅可作为套保工具,还能保护期货头寸,平衡期货权益变动。郑圣伟表示,灵活的期货期权组合策略或移仓策略可优化套保效果,降低成本或增厚收益。
多措并举促棉花消费
面对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关税壁垒增多等情况,如何推进棉花可持续消费备受关注。中国棉花协会会长王建红表示,“优供给、促消费”是行业摆脱传统模式的重要途径。
王建红指出,中国棉花质量虽处中上水平,但仍难满足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需进一步升级产业,引入新技术、管理方式,在优质品种培育、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等方面有新突破,提升棉花生产、加工质量与流通效率。
王建红强调,一方面要优化供给,做好质量、绿色发展和品牌建设;另一方面,要多渠道促进棉花消费,促进产需平衡,避免价格大幅波动。未来,中国棉业及纺织业将向品牌、服务迈进,推进标准、规则的形成和“走出去”。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