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美关税回落后,美国企业迅速重启供应链,出货潮涌现,带动海运市场运价飙升。船公司纷纷上调运费,调整中美航线布局。货运服务商面临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可持续解决方案的挑战。

  界面新闻记者 | 白帆

  中美关税回落后,美国企业迅速重启供应链,出货潮涌现,集装箱运力出现暂时性短缺,运价飙升。在此背景下,船公司纷纷上调海运运费,并将4月份刚从美线市场调离的船舶重新调回中美航线。

  对于整合资源、提供综合服务的货运服务商而言,他们既要应对当前的特殊情况,还需考虑未来可能长期存在的不确定性,并制定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窗口期出货潮,运价飙升

  关税政策的变化搅动了海运市场。4月,许多货代公司的业务量大幅下滑,近日则止跌反弹。

  受此影响,海运价格迅速攀升。据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数据,5月16日,上海港出口至美西和美东基本港市场运价(海运及海运附加费)分别为3091美元/FEU和4069美元/FEU,分别上涨31.7%、22%。

  北美航线运价的上涨直接拉动了上海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上涨,上周同比上涨10%。南美航线同样受到影响,同比上涨17.2%至1725美元/TEU。而一度成为中美航线“替代者”的欧洲航线,则下跌0.6%,地中海航线下跌0.3%。

  上海航运交易所在报告中解释称,由于中美达成90天关税减免协议,美国企业迅速重启供应链,进口商急于处理积压订单,预计未来几周货运量将激增。中美航线需求量随之增加,贸易追踪机构Vizion的数据显示,中美互降关税后,从中国到美国的集装箱运输预订量飙升近300%。

  船公司借此机会提高运价,长荣海运、美森轮船、HMM、ONE、中远海控等纷纷宣布从5月中下旬加收费用。例如,美森轮船从5月22日起,对所有从中国上海、宁波及厦门去往美国的大柜加收1500美元/TEU,较5月10日的美西运费上涨64%。

  达飞、地中海航运等也发出了6月的涨价函,计划从6月1日起每40英尺大柜最高加收2000美元的旺季附加费。加价后,该公司美西基本港大柜的运费将重回6000美元/40英尺,两周内运费上升156%。此外,地中海航运个别内陆点多式联运的运输费用已上涨至9700美元/40英尺。

  中美双方就关税达成阶段性共识,规定新的约定周期为90天,即持续至8月。业内担忧,豁免期结束后关税可能恢复,美进口商或再次推迟订单,影响下半年供应链。

  多家企业趁机竭力出货。罗宾升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北亚区副总裁陈源汉表示,部分囤货客户已准备抢运出货,另一些客户则紧急削减高成本订单,要求供应商加速生产,以新订单替代,赶在政策窗口期内出货。

  他还提到,客户亟需迅速调整策略并保持灵活性,尤其是海运周期可能占据政策窗口期的一半。同时,下单到生产也需时间,预计5月末至6月初迎来货运高峰。

  东南亚市场也曾出现类似情况。全球货运服务商Flexport飞协博海运总监谢志恒介绍称,在中美关税高涨时,美国对东南亚的高额关税政策已采取90天留存措施,当时很多企业考虑到趁着90天窗口期尽快出货。

  亚洲至美国运力快速恢复

  虽然市场前景向好,但此前因高额关税,运输行业已及时调整,中美航线运力大幅缩减。当新需求集中到来时,船公司需解决市场需求。

  谢志恒表示,高额关税实施后,每周情况都比上周严重,船公司纷纷停航。部分看似未停航的,实际运输的船舶也换成了更小的船。

  据分析,5月中国商品关税上调后,亚洲至美国西海岸航线运力削减20%-30%,东海岸航线削减30%-40%。部分船公司将船只停泊在上海等待“闸门重启”,另一些则调往其他地区,需2-4周才能召回。

  业内人士担忧未来可能出现超负荷情况。实际上,这种情况已开始出现,东莞一些工厂开始忙碌,去港口的路上甚至开始堵车。

  如今,中国对美贸易出现90天窗口期,这些运力需重新调回中美航线。据行业媒体统计,短短数日内,已有9家船公司采取行动,推出新航线、复航已停航航线或增加临时加班船。

  例如,区域航运公司KMTC高丽海运在中美关税下调第4天宣布新增美国航线服务。ZIM以星航运在4月22日宣布暂停的美西快线ZX2也开始复航,该航线将在5月22日启航。

  航运咨询机构Sea-Intelligence的数据显示,中国滞留的货物量在18万至52万个标准箱之间,如果这些货物在5月和6月内运输,将使跨太平洋航线需求增长5%至16%。未来几周即期运价将大幅上涨,同时跨太平洋航线运力将大幅增加。

  货运服务商运去哪预计,6月上旬,从亚洲到美国的运力将恢复到100%,甚至可能超过正常水平。

  多元化布局,减少中美航线押注

  虽然中美高层商谈稳定了贸易,但不确定性仍存在。

  东莞一家模型厂商表示,在此次商谈前,他们的工厂一个多月未接到新订单,已有订单的采购方也要求暂不出货,仓库商品堆积。

  如今,美国采购商的订单来了,他们准备发货,但对于新订单仍感纠结,担心新关税导致生产成本增加。

  在全球贸易链条中,不确定性已成为确定事件。早在4月高额关税政策前,一些货代企业便注意到问题,开始多元化布局,减少在中美航线上的押注。

  国际货运服务商JAS中国区首席商务官陆臻表示,特朗普时期已表现出政策不确定性,JAS开始关注“China Plus One”战略,增加东南亚市场布局,而今年关税波动更大,因此还将目标瞄向拉美市场。

  她介绍称,JAS在东南亚、中南美洲等市场建立了转运网络,成为关税缓冲地带,还在巴拿马自贸区建立三维弹性仓储体系。

  谢志恒也表示,他们已观察到中美之间可能出现的摩擦,因此在采购运力时更关注东南亚。

  目前,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如8月后中美关税走向、针对不同产品的关税税率调整、美国针对中国建造船舶运营商收取高额费用等。

  除了这些常规不确定性外,政策实施前后的关键节点里,客户可能会提出紧急需求。因此,包括JAS在内的多个货运服务商成立了24小时应急团队。

  后期观望阶段,货运服务商们密切关注政策变化,与客户交流,传递最新情况,帮助其做决定,甚至帮助客户进行销售市场判断。如今,这些应急措施已成为常态。

  “面对当前局面,大家主要聚焦于短期应对,中长期需制定更完善的可持续解决方案,但这并不容易,未来政策多变,公司难以预测。”陆臻说。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