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美国“对等关税”政策落地,全球股市与大宗商品暴跌,国内化工品种跌幅较大,但PP表现出极强抗跌性。文章分析了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对PP市场的复杂影响,包括利空和利多两方面,并指出PP基本面缺乏实质性利多支撑,中长期易跌难涨。

近期,美国“对等关税”政策落地,成为全球市场关注的焦点,导致全球股市与大宗商品暴跌。本周,美股跌幅超过10%。4月以来,国际油价更是暴跌超过20%,国内商品市场也未能幸免,化工系品种如PX、橡胶、燃料油、PTA等周跌幅均在15%左右。

尽管化工系品种普遍大幅下跌,但聚丙烯(PP)却表现出极强的抗跌性,周内跌幅仅在3%左右,成为表现最佳的化工品。同属聚烯烃产业链,聚乙烯(PE)在关税政策影响下进口有望大幅减少,但PE与PP的价差依然明显收窄,PP的多配属性凸显。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对PP影响复杂

此次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对PP的影响确实复杂。

利空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对等关税”政策导致市场恐慌,国际油价暴跌,WTI原油期货跌破60美元/桶,创四年新低,进而使得PP成本大幅下降。其次,关税政策限制了塑料制品对美国的出口,在国内需求整体疲软的情况下,出口量下滑进一步加剧了PP需求的压力。

利多影响则主要体现在PDH制PP的进口成本上:近年来,国内PDH装置大幅增加,PDH制PP占比从不足5%上升到目前的20%左右。由于PDH所需原料丙烷主要依赖进口,且美国丙烷占总进口量的60%左右,因此“对等关税”政策落地后,PDH制PP的进口成本将大幅上升。在PDH制PP已全面亏损的情况下,企业利润将进一步恶化,可能导致PDH工艺因亏损而降低负荷甚至停产。

综上所述,尽管“对等关税”政策对所有化工品都是重大利空,但对PDH制PP存在潜在利多,因此PP的多配属性得以体现。

基本面缺乏实质性利多支撑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对PP影响的持续性仍需观察,PP基本面依然缺乏实质性利多。目前,PP面临的最大利空来自供应端:自2021年起,PP进入扩产周期,供应压力持续存在。尤其是今年春节前后,多套新装置陆续投产,到2025年,PP仍有超过500万吨的新产能有待释放,产能增速保持在10%以上。

尽管国内经济正在加速复苏,但PP终端需求表现依然疲软。自3月以来,PP需求端订单明显减少,市场成交不畅,订单较去年同期出现明显下降。二季度是PP的传统需求淡季,尤其是4-7月,通常是需求低谷期,因此PP需求在短时间内难以好转。此外,随着贸易战的持续升级,PP出口也受到一定限制,需求短期内难以回暖。

自3月中下旬以来,行业进入集中检修期,石化企业检修力度加大,PP开工率明显下降,由前期的88%降至目前的82%,供应压力有所缓解。从后期检修计划来看,7月份之前PP检修装置较多,开工率有望继续维持低位,供应压力将得到进一步缓解。

PP生产工艺复杂多样,包括油制PP、煤制PP、外采甲醇制PP、外采丙烯制PP及PDH制PP等。由于各原材料供需情况不同,PP不同工艺的利润也出现明显分化。随着油价暴跌,油制PP的亏损状况大幅改善,目前已接近成本线运行;而煤炭价格则长期处于低谷,煤制PP利润丰厚。与煤制PP的高利润不同,PDH制PP则长期亏损。如果“对等关税”政策落地,原料进口成本将再次大幅增加,届时PDH制PP的亏损将进一步加剧。

展望后市,目前宏观情绪成为市场主导因素,商品下行压力依然存在。然而,在丙烷进口成本增加的预期下,PP暂时成为资金的“避风港”。尽管PP基本面缺乏实质性利多支撑,但短期检修有望缓解供应压力。然而,弱需求抵消了检修带来的利多效应。随着产能扩张计划的落地实施,PP中长期依然面临易跌难涨的局面。

(作者单位:齐盛期货)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