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强调上海期货交易所应加速成为世界顶级交易所。中国期货市场存在短板,需持续探索与改革。经济学理论视角下,上海最有可能率先实现建设世界一流期货交易所目标。上海期货交易所已具备冲刺世界一流的潜力,完善产品体系,强化交割纽带,提升服务质量,支撑“上海价格”,定价影响力稳步扩大。

2023年1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强调,上海期货交易所应加速成为世界顶级交易所,为探索中国特色期货监管体系和业务模式、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做出更大贡献。这一指示不仅为中国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明确了方向,也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指明了道路。202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证监会等部门《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到2029年,形成中国特色期货监管制度和业务模式总体框架;到2035年,构建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期货市场体系;至本世纪中叶,建成产品丰富、功能完善、服务高效、运行稳健、价格影响全球的世界一流期货交易所。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上海、郑州、大连、广州等城市共同支撑起中国期货市场的基本格局。包括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内的五大国内期货交易所,均肩负着建设世界一流期货交易所的历史使命。但与全球顶级期货交易所相比,中国期货交易所仍存在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不高、价格影响力不足、监管规则和风险防控体系适应性不强等短板。因此,中国建设世界一流期货交易所需持续探索与改革。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国建设世界一流期货交易所的过程,可能是个别城市与交易所率先改革成功,然后以其经验带动其他交易所。

经济学理论视角下,上海最有可能率先实现建设世界一流期货交易所的目标。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赋予战略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也是建设世界一流期货交易所必须遵循的路径。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探索,为上海加快建成世界一流期货交易所赋予了战略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在规划发展时,始终坚持“四个放在”,首要的是将上海发展置于中央的战略定位上。上海始终胸怀民族复兴大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聚力改革,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加快建设“五个中心”。自2014年上海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以来,已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框架,正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因此,从战略定位看,上海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期货交易所,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赋予的历史使命。

二、中国大宗商品市场增长带来全球定价中心机遇

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结构已发生变化,推动需求增长的主要力量逐渐转向发展中国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近20年来是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增长的最大推动力。中国产业升级带动的需求、大宗商品交易机制的完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提升,为上海成为全球定价中心提供了宝贵机遇。

过去半个世纪,金属和能源的国际市场发生巨变。中国已成为最大精炼金属生产国。近年来,全球近六成精炼、近半数精炼来自中国。2000年至2024年,中国铝土矿和矿石的全球份额增加两倍,矿石和锌矿石产量增长两倍以上。并且,中国精炼银、精炼铜和精炼铝的全球产量增长显著。与此同时,全球大宗商品主要消费国逐渐转向发展中国家。中国是铁矿石和所有精炼金属的最大消费国,其中铝、铜、锌、、锡、铅等精炼金属消费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在能源消费方面,中国不仅是最大煤炭消费国,而且原油消费量仅次于美国,约占全球总量的16%。

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巨大产能和需求规模,客观上推动上海成为全球定价中心。作为中国最大的国际经济中心和贸易航运中心,2024年上海地区生产总值达5.3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16万亿元,占比21.6%。此外,上海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43.6%,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1.8万亿元。上海口岸贸易总额达11.07万亿元,继续保持全球首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5年居全球第一,成为全球首个年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准箱的港口。

同时,上海不断加强大宗商品交易机制建设,落实“五个中心”建设,特别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近年来,上海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供应链创新应用,聚焦有色金属、钢铁、能源、化工等领域,培育一批万亿级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不断提升上海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话语权。

三、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驱动理论自觉

中国经济学界对期货市场理论和交易所发展规律进行了自主探索。从价格理论探索到期货市场制度理论建构,中国经济学家始终从国情出发,解决国家发展问题,形成了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指引下的期货市场理论自觉。

需要看到,西方经济学期货市场理论源自殖民体系贸易和全球霸权塑造的历史进程,欧美国家期货交易所发展更多源自市场主体逐利,而非理论自觉。西方经济学虽推动了期货市场演化等问题的数理化分析,但理论构建日渐乏力。根本原因在于,美元霸权支撑的全球大宗商品贸易格局僵化,西方期货理论界对中国经济发展等事实缺少研究动力。

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指引下的期货市场理论具有鲜明理论底色。中国期货交易所是改革开放过程中伴随价格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等关键阶段形成的金融基础设施,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学家始终站在国家发展角度为交易所发展献策。近年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承担国家级项目,推动世界一流期货交易所演化等一系列学术研究。因此,从经济学理论角度看,上海已具备在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指引下建设世界一流期货交易所的理论自觉。

四、上海期货交易所具备冲刺世界一流的潜力

近年来,上海期货交易所全面对标世界一流标准,压实高质量发展任务,锐意改革,已具备冲刺世界一流的潜力。

上海期货交易所完善产品体系,助力国民经济结构转型。航运指数期货上市后运行平稳,交易活跃度领先境外同类产品。2024年成功上市铅、镍、锡和氧化铝期权产品,为有色金属产业拓展风险管理工具。上海期货交易所已实现金属、能源、化工等行业期货产品全覆盖,正推进绿色品种研发上市,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上海期货交易所强化交割纽带,服务实体经济。持续推进交割布局扩容提质,新增交割库和存放点,更好满足实体企业需求。积极服务普惠金融,开展“保险+期货”项目,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上海期货市场价格发现效率高,被越来越多现货管理部门、学者、媒体参考。

上海期货交易所提升服务质量,增强风险监管能力。推进钢铁期货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优化交割机制,提升服务范围和便利度。实施套期保值交易手续费优惠政策。自主研发上线新一代交易系统,大幅增强自主可控与安全运维能力。

上海期货交易所支撑“上海价格”,定价影响力稳步扩大。以“上海铜”为代表的有色金属期货,是全球三大有色金属定价中心之一。“上海油”价格首次应用于油气市场管理。上海纸浆期货结算价授权境外交易所,这是中国首次向境外输出期货价格。上海期货交易所天然橡胶期货和上期能源20号胶期货成交量远超新加坡和日本交易所。

习近平总书记将“加快建成世界一流交易所”的重任交给上海,正是看到上海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担当,看到上海成为人民币全球定价中心是大势所趋。同时,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持。上海要牢记使命,引领高质量发展范式与标准,在建成世界一流期货交易所的道路上率先实践。

(作者:张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章元,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石烁,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