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所推进“农民收入保障计划”,深化期货服务“三农”
AI导读:
大商所组织召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业务推进会,立项多个生物育种和“银期保”项目,涉及多个省份。会议深入探讨“保险+期货”模式创新,旨在保障农民收益,提升农业生产积极性。过去两年,相关项目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推动2025年“农民收入保障计划”项目稳妥有序开展,共同探讨期货市场服务“三农”新思路,日前,大连商品交易所(大商所)组织召开了“农民收入保障计划”业务推进会,吸引了10家获得立项资格的种植类项目牵头期货公司业务负责人现场参会。
据期货日报记者报道,今年大商所共立项6个生物育种专项项目和10个“银期保”种收专项项目,这些项目覆盖了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陕西、新疆5个省份,预计将于6月底前全面落地实施。
会上,大商所详尽阐述了两类项目的关键环节,并对关键注意事项进行了说明和提醒。同时,与各期货公司就项目筹备情况进行了深入沟通。与会代表围绕“保险+期货”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融合发展、新监管要求下期货工具在农业保险领域的运用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针对当前农业风险管理的实际需求对“保险+期货”模式创新的影响提出了见解和建议。
大商所相关业务负责人指出,“保险+期货”模式作为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工具,在市场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有效保障了农民的生产经营收益,提升了农业生产积极性。特别是近年来,大商所携手银行、期货公司、保险公司及龙头企业,针对农民面临的售粮难、融资难、风险大等问题,创新推出了“银期保”种收模式,进一步拓展了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范围和深度,相关试点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大商所将继续倾听市场各方的声音,不断优化“保险+期货”业务模式,提高“银期保”种收模式的可复制性和推广性,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更多有效的期货方案。
据统计,过去两年间,大商所在东北、华北等粮食主产区共开展了29个生物育种专项项目和“银期保”种收专项项目,保障了252万亩的玉米、大豆种植面积,惠及近4.3万户次农户,实现保险理赔超过7800万元,支付粮款超过4.5亿元,有效助力农户抵御了局部灾情和“丰产不丰收”带来的损失,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效率和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