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尿素市场面临价格波动,农资贸易企业及种植主体通过创新运用基差点价交易策略,有效对冲风险、优化库存管理和加速资金周转。期货市场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农产品期货。案例显示,基差点价模式助力企业解决销售难题,实现快速消化库存。

创新运用基差点价交易与传统固定价模式相结合的策略,农资贸易企业及规模化种植主体成功实现了三大目标:有效对冲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优化库存管理效能及加速资金周转。这一策略尤其在尿素市场中展现出显著效果。

背景

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以来,我国煤化工尿素产能逐步压减。2018年后,受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推动及房地产市场繁荣影响,尿素需求持续增长,价格进入上升通道。2022年,受国际局势变化影响,国内尿素价格创下高点。价格波动加大,农业终端承受较大经营压力。

作为“三农”问题的核心,农业现代化、农村教育及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然而,农户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等问题依然存在。在此背景下,如何使农户生产标准化、规模化,有效保证农资产品供应,成为政府、农户和涉农企业关注的重点。期货市场,尤其是农产品期货,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风险管理工具。

在我国农资流通体系中,传统贸易模式仍占主导。基层农资店普遍采用现货一口价策略,试图规避价格波动风险。但这种模式存在双重困境:需求脉冲式释放加剧市场波动,乡镇零售商缺乏议价能力。尽管近年来部分市场参与者开始尝试基差点价等模式,但受制于终端农户的认知,期货工具在流通末端的渗透仍面临阻力。

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构建了分级风险管理的渐进式拓展路径,现阶段主要对接区域核心贸易商及省级分销商,通过其下沉渠道间接服务种植大户与农业合作社。

案例

A企业是位于江苏的农资贸易商。2024年11月开始,尿素价格下行。由于临近春节,需求转弱,库存快速回升。A企业采用基差点价模式向风险管理子公司销售大颗粒尿素,以缓解库存压力。最终,通过分批次成交,A企业成功解决了销售不畅的难题,并在价格下跌过程中实现了快速消化库存的目的。

建议

应用基差点价模式需完善三大支撑体系:企业端建立套期保值会计制度与期现协同管理机制,合作社端设计风险共担的交易合约架构,农户端通过“期货课堂下乡”提升风险管理认知。同时,需规范农资出口政策,遏制市场谣言。

总结

“基差点价+期货套保+远期订单”模式打通了尿素产业链的供需堵点,为上游企业锁定合理利润、降低库存压力,帮助下游贸易商对冲价格波动风险,同时通过远期订单提前匹配终端农业需求。这种以基差管理为核心的产融结合实践,既提升了农资供应链的市场化运作效率,也为稳价保供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解决方案。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