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行业高速发展,高压快充成未来主流
AI导读: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充电桩行业竞争激烈。高压快充技术有望成为市场主流,多家企业布局超快充。技术迭代、中小城市下沉市场和海外出口是未来发展重要方向。充电桩市场形成三足鼎立格局,中小城市成角逐重点。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连续突破50%,充电桩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从一线城市核心商圈到西北戈壁滩,从央企基建到民营资本,各方围绕技术路线、市场份额、商业模式展开白热化竞争。近日,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国泰基金、金鹰基金、德邦基金、诺德基金、东海基金等多家公募基金经理,从投资与产业视角,揭示充电桩行业高速发展背后的投资逻辑。
多位基金经理认为,高压快充技术有望在未来成为充电桩市场主流,随着超充技术快速迭代与产业资本的进入,行业加速整合,中小公司面临被收购或退出的压力。技术迭代、中小城市下沉市场和海外出口是充电桩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一趋势在比亚迪推广“10C技术”大规模建设“兆瓦闪充站”的刺激下尤为明显,多只充电桩概念股大幅上涨。
市场上,华为、理想、小鹏、小米等均表示要大规模建设超快充电桩,蔚来和宁德时代合作换电模式,试图通过技术迭代抢占更多用户。深圳作为“超充之城”,已建成投用超充站1002座、充电桩超41万个,领先全球。高压快充技术因能耗低、续航高、重量轻等优势,有望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
国内龙头新能源车企大多在自建超快充电桩,超充的本质是提升补能效率。充电方式已成为主流的补能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充电将展现出相对于换电在普及程度和用户接受度方面的明显优势。特斯拉、比亚迪、小鹏、理想、华为等企业都在推广5C以上的超快充。
东海基金基金经理王亦琛认为,超高压快充和换电各有优劣势,估计要打一场持久战。新能源车渗透率快速提高,可能会倒逼充电桩功率升级,并且让充电场景进一步分化。供给侧上因为使用率的提升使得盈利拐头临近,也会让劣质产能加速出清。
目前,充电桩市场形成央企基建、车企生态、第三方运营三足鼎立的格局。中石油、国家电网依托能源网络抢占先机,华为、小鹏等企业通过生态闭环绑定用户,特来电等第三方运营商则凭借规模效应构建护城河。在中小城市,众多中小创业公司参与其中,形成百家竞争的格局。
据中国充电联盟统计,2024年我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将达358万台,但新增量同比增速显著放缓,给制造企业带来盈利压力。充电桩运营是重资产的生意,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提高,头部运营商开始盈利,格局已基本稳定。拥有技术创新、服务质量、运营效率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显著优势。
多位基金经理表示,技术迭代和海外出口是充电桩企业未来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快充升级和出口新兴市场将成为行业增长点。用户对充电速度的需求日益迫切,超快充或将成为主流方向。三四线城市及乡镇地区充电网络覆盖率低,或将成为增量重点。海外市场拓展也大概率会带来增长机会。
政策落地情况、下游需求情况、出海情况以及技术进步情况都将影响充电桩市场的发展。充电桩市场的增长已经从跑马圈地走向精耕细作,超充的技术突破和场景下沉、能源网络的重构都可能带来进一步的增长空间。中小城市的下沉市场也成为各方角逐的重要场景,行业整合在加速。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