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聚焦电力期货市场建设,旨在完善期货市场功能,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增长加剧价格波动,电力期货市场成为市场化改革关键。全球范围内发展呈现差异,我国面临多重挑战,需政策创新、技术适配与国际合作。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对期货市场的关注度显著提升,聚焦进一步完善期货市场功能,特别是电力期货市场,旨在提升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全国人大代表、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强调了电力期货市场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指出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的大幅增长加剧了电力现货价格波动,对企业风险管理提出挑战。

  受访人士认为,电力期货市场是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关键,需结合政策创新、技术适配与国际合作,构建“风险可控、价格发现、国际合作”的市场体系,助力全球能源转型。

加速电力期货市场布局

  据曹仁贤介绍,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14.5亿千瓦,超越火电。新能源并网与交易对电力系统调节提出更高要求,加剧了价格波动。

  曹仁贤指出,当前市场机制存在成本传导不充分、跨区交易壁垒、绿色价值体现不足等问题,制约了电力市场整体效率。

  他建议,在西北可再生能源富集区或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达区域设立电力期货交易所,或在现有期货交易所增加电力期货品种试点,逐步扩大市场参与者范围,提升活跃度,并加强期货与现货、中长期市场的协同。

  全球范围内,电力期货市场发展呈现区域性差异。欧美和亚太发达国家市场较为成熟,而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处于探索阶段。

构建风险防控体系

  曹仁贤还提出,电力期货市场建立后,需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构建期货、现货市场协调机制,建立联合监管框架,统一交割结算规则,促进市场平稳运行。

  我国电力期货市场建设面临市场机制、技术难点和监管协同等挑战。现货市场基础薄弱,跨区域交易壁垒存在,新能源电力期货绿色价值体现不足,监管与风险防控机制尚未完善。

  专家建议,借鉴国际经验,如欧洲“电力—碳—天然气”复合对冲模式,建立极端价格波动熔断机制,规避能源政策联动风险。

  未来,我国电力期货市场建设需持续探索,通过政策创新、技术适配与国际合作,形成多层次市场体系,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