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中国将持续加强未来产业政策协同和资源统筹,推动新兴领域及赛道产业化进程加速。本文展望了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包括政策优化、技术创新、场景示范及资本支持等方面。

2024年,中国未来产业政策体系持续完善,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清洁氢及商业航天等新兴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潜力。全国各地加速推进未来产业的全链条培育,探索并实践了一系列创新模式。步入2025年,中国将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与资源统筹,推动新兴领域及赛道的产业化进程加速,优化“技术-场景-产品-企业-集群”一体化推进模式,构建资本充沛、人才流通的优质生态环境。

2025年未来产业发展展望

首先,未来产业政策体系将不断优化,形成多部门联动、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2024年,国家层面持续优化未来产业的顶层设计,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发展方向。各部门围绕新领域新赛道,在技术、主体、场景等方面展开了系列工作,加大未来产业技术攻关力度,持续推进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并重点布局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

展望2025年,相关部门将继续完善未来产业总体政策体系,特别是在科研攻关、场景示范、主体培育、生态营造、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将加快落实一系列务实举措,统筹财政、产业、区域、科技等资源,形成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其次,未来产业有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部分高成长性赛道有望实现爆发式增长。量子科技、生物制造、原子级制造、清洁氢及商业航天等作为高附加值、强带动性的前沿产业,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据市场预测,量子科技市场规模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生物制造也将成为下一个增长点。同时,随着航天器制造能力的提升和产业链配套的完善,商业航天有望打造出另一个万亿级市场。

展望2025年,以量子科技、生物技术、绿色能源等为代表的未来产业将持续取得突破,技术创新、行业应用及市场拓展进程将进一步加速,创造具有高成长性的新业态,部分新领域新赛道有望迎来商业化爆发的前夜。

第三,各地将持续加强全链条培育模式的创新,以“集群模式”推动产业特色化集聚发展的格局将加速形成。2024年,先行省市在未来产业培育方面形成了一批可示范、可推广的先进模式。北京、上海等地通过联动迭代、一体化场景培育机制等方式,推动技术、标准和场景的同步谋划与实施。同时,先行地市结合产业基础,加快了未来产业先导区的建设。

展望2025年,各地在未来产业政策制定、技术创新、场景示范等方面的工作将持续推进,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领域有望加速形成一批标志性技术、场景、产品、企业和园区,地方未来产业先导区布局将进一步完善。

第四,产业生态体系建设迈入新阶段,科技-产业-资本-人才的良性循环创新生态将进一步改善。2024年,上海、北京等地高度重视资本、人才在未来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设立未来产业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及人才专项资金等方式,持续提升供给能力。

展望2025年,地方在未来产业资本、人才及合作方面的创新举措和先进做法将不断涌现,科技创新服务、资本支持环境及人才交流能力将得到全面提升,未来产业的全球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

未来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尽管未来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未来产业细分赛道的布局有待进一步精准化和合理化。目前,业界对于未来产业的内涵边界、发展趋势等仍缺乏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导致产业布局存在诸多无人区、深水区。其次,前沿技术创新与场景应用推广之间的协同性仍有待提升。此外,产融合作渠道待拓展、资本参与度待提升,未来产业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需要金融资本的支持。

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推动先行地区特色化集聚发展,明确本地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重点方向;二是加快特色场景牵引未来产业创新,建设未来技术概念验证中心等综合验证平台;三是加大前沿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供给;四是提升多元金融要素供给能力,设立国家级未来产业专项基金,引导政府投资基金加大对未来产业的投入力度。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