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AI导读:
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自2012年起步,经历通道类业务为主到积极培育资产管理人才的转型。近年来,监管机构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期货公司向主动管理转型,市场上涌现出具有期货和衍生品特色的资管产品。最新修订的《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备案管理规则》适当提高持续展业条件,加强全过程监管,推动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高质量发展。
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自2012年起航,彼时,受自营业务限制,期货公司开始从通道型经纪业务向资产管理业务转型。然而,在投资人才、交易策略及客户储备等方面,期货公司尚未充分准备,因此初期资产管理业务多以通道类业务为主,并同步培育资产管理专业人才。
2018年,监管机构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及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及证监会单独发布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和《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计划运作管理规定》。这些政策旨在促使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回归资产管理本源,强化主动管理能力,并全面禁止通道类业务。在此背景下,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开始积极探索向主动管理转型,市场上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期货和衍生品特色、满足多元化财富管理需求的资管产品。
进入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国证监会等部门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引导期货公司聚焦期货和衍生品领域,切实履行主动管理职责,推动实现客户资产实质性独立托管。这一政策为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指明了发展方向,即提供专业且有特色的主动管理服务,以满足投资者参与期货和衍生品市场的需求。这也是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差异化经营理念和功能性发挥的具体体现。
为了进一步推动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高质量发展,中国期货业协会近日发布了最新修订的《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备案管理规则》。该规则适当提高了持续展业的条件,引导期货公司切实履行主动管理职责,并加强了从准入到退出的全过程监管。这一修订恰逢其时,对于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适当提高持续展业条件是优化市场供给的必要手段。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部分期货公司已逐渐摸索出具有期货和衍生品特色的资产管理业务模式,产品品牌美誉度、市场认可度及投资者参与度均有所提升。此时,应鼓励优秀期货公司继续深化主动管理业务模式,同时淘汰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的公司,以减少行业潜在风险。同时,面对财富管理市场对期货和衍生品类相关产品的日益增长需求,期货公司应优化资源配置,注重有特色、有质量的资管产品供给,避免低水平竞争。
其次,切实履行主动管理职责是期货公司准确把握自身功能定位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期货市场品种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市场运行的稳中有进,期货公司在期货和衍生品方面积累了大量实务经验,拥有了丰富的客户群体。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应立足于期货和衍生品特色,以客户为中心,充分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三大功能,为客户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的资管产品。同时,期货公司应管理好产品业绩曲线,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服务好居民财富管理需求。
最后,加强从准入到退出的全过程监管是推动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这一举措有利于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帮助期货公司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提振投资者信心,赢得社会尊重,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明确规定期货公司为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的展业主体,并将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准入由备案制调整为行政许可。这一法律规定在此次《备案规则》修订中也得到了落实和体现。
(作者系国元期货副总经理,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了解更多期货市场信息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