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在供过于求的市场格局下,工业硅价格持续走低,硅企面临巨大经营压力。为求解困局,硅企纷纷选择减产。当前行业正处于产能出清与供需博弈并存的关键期,也是新材料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在供过于求的市场格局下,工业价格持续走低,众多硅企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为了破解这一周期困境,硅企纷纷选择减产,期望通过此举谋求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从行业角度看,当前的“低谷”是市场发展的必经之路,这一阶段不仅是工业硅行业产能出清与供需博弈并存的关键期,更是我国新材料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硅企联合减产,寻求破解周期困境之道

工业硅价格持续低迷,四川部分硅厂在开工半个月后又因无法承受亏损而停工。四川省铁合金(工业硅)工业协会秘书长张勇表示,随着价格持续下跌,四川硅厂都在思考如何度过这段困难时期。往年此时,四川硅厂的开工率在40%~50%,但今年已降至20%。

数据显示,受供需失衡影响,2025年以来工业硅421#硅(四川)均价从年初的12000元/吨下跌至5月12日的10950元/吨,跌幅达8.7%。同期,云南地区平均开工率仅为20%,处于历史极低水平。新疆硅厂虽拥有电力低成本优势,但也加入了减产行列,整体开工率为52%。

面对行业形势,新疆一家硅厂的生产负责人许均(化名)建议,工业硅行业可参考多晶硅行业的做法,开展自律减产行动,以缓解当前供需失衡的局面。数据显示,截至5月9日当周,全国工业硅社会库存为59.6万吨,仓单库存为33.7万吨。

中信期货分析师郑非凡表示,当前工业硅去库进度缓慢,高库存对价格的影响仍在持续,库存难以有效去化的核心在于需求端复苏乏力。

在需求低迷的背景下,供应端的减产举措带来了一定的挺价效应。但春节后西北硅厂复产节奏加快,工业硅价格再度承压。不过,随着西南地区开工率偏低和新疆头部企业再次主动减产,工业硅的供应压力或短期内得到缓解。

谨防过度交易“复产”预期

工业硅价格下跌与成本持续下降紧密相关。其中,电力成本占比为30%~35%,还原剂成本占比为25%~30%。据华联期货分析师陈小国测算,2025年一季度工业硅生产成本为11685元/吨,环比减少4.61%。

西南地区有着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丰水期到来时电力成本大幅下降,给硅企带来“成本福利”。尽管当前西南丰水期尚未到来,但市场已开始关注“供应回升”预期带来的影响。张勇表示,当前市场对丰水期“供应回升”预期存在过度交易的情况,会对市场价格和参与者的决策产生误导。

产业“低谷”是必经之路

工业硅价格不断下移,给厂商带来巨大压力。但他们清楚,产业“低谷”是必经之路,只要积极应对,就一定能迎来春天。回顾过去十年,工业硅市场曾出现过两次显著的触底反弹行情,分别发生在2017年与2021年,且均与政策驱动密切相关。

郑非凡认为,2017年价格上涨主要是环保督察政策强化及石墨电极供应短缺导致供给受到抑制;而2021年价格上涨则是下游需求增加但“能耗双控”政策使得供应受限。

从历史数据来看,工业硅价格和利润扩张阶段持续时间较短,而利润收缩阶段则持续时间较长。尽管目前价格已进入成本线下方区域,但市场仍缺乏外部催化变量。

从“供需博弈”迈向“结构优化”

当前,工业硅行业正站在深度调整与格局重塑的十字路口。这一阶段,不仅是价格和利润的周期性“低谷”,也是产能出清与供需博弈并存的关键期。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光伏产业等清洁能源领域对工业硅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许均表示,市场需求结构的转变将促使工业硅行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未来,通过技术创新和生产工艺优化提高工业硅的纯度和稳定性将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业内人士认为,当价格跌破80%企业的现金成本时,往往会出现政策干预或大规模淘汰落后产能的情况。政府应加快建立科学、前瞻的产能规划机制,推动差异化能耗、碳排与环保标准落地,引导资源向绿色、高效产能集中。

期货市场也应持续发挥核心功能,为产业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风险对冲工具。政策层面的系统引导和机制设计将有助于构建更加健康有序的工业硅产业体系,助力行业从“周期底部”走向“结构升级”。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