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大连商品交易所品种体系日益成熟,农产品、化工品、黑色系列品种期货价格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参考,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大豆、铁矿石等期货品种价格影响力尤为突出。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费天元)农产品、化工品、黑色系列品种……近年来,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品种体系愈发成熟,相关期货价格已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参考,不仅推动了贸易定价模式的迭代升级,更为企业调整生产经营策略提供了关键指引。此外,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境外客户参与度的提升,大豆棕榈油铁矿石等期货品种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产业链定价模式不断进化

目前,大商所的农产品期货,如大豆、玉米等,已成为国内农产品贸易定价的重要标杆。以油脂油料产业链为例,国内大型油脂压榨企业超过90%的豆油、80%以上的豆粕,均采用“大商所期货价格+升贴水”的定价模式。在油脂油料企业的引领下,下游饲料养殖企业也开始采用基差定价模式。

作为国内生猪养殖屠宰的领军企业,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每年的豆粕消耗量约200万吨。该公司蛋白大区采购负责人宋晗表示:“我们目前的远期豆粕采购均采用大商所豆粕期货价格进行基差点价。”这种定价方式有助于企业规避价格下跌风险,在饲料养殖行业中应用广泛。

麦芽糖浆作为玉米淀粉的下游产品,相关企业也开始运用基于玉米淀粉期货价格的基差点价模式。

潍坊盛泰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赵松介绍,啤酒厂在节假日通常会进行预售,因此希望锁定远期原料成本。为满足客户需求,盛泰药业自2018年起就根据玉米淀粉和麦芽糖浆的价格关系,以“玉米淀粉期货+基差”的形式对啤酒厂进行报价和交易,有效满足了客户的远期采购需求。

“这种定价方式效果显著,得到了客户的广泛认可,目前麦芽糖浆市场已普遍接受。”赵松说。

除了农产品,记者从业内了解到,大商所的化工品(如聚乙烯、聚丙烯)和黑色系列品种(如铁矿石、焦炭)的期货价格也逐渐成为相关行业的定价基准。

助力企业灵活调整生产经营策略

期货价格能够反映市场对未来的预期,具有透明性和前瞻性的特点,已成为越来越多产业企业制定生产计划、调整经营策略的重要依据。

2021年,四川德康农牧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大商所生猪品种的集团交割库。德康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传统模式下,企业决策往往依赖过往经验和主观判断。而生猪期货上市后,企业可以依据丰富的市场数据和期货行情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运用科学方法和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和决策,形成数据驱动的经营决策理念,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在生产计划方面,德康集团通过期货市场反映的未来生猪价格预期来合理安排生产,如期货价格上涨时适当增加养殖规模、提前补栏;期货价格下跌时适度缩减生产计划。通过调整出栏节奏,公司的生产计划与市场需求实现了更好匹配。

增强重要品种全球价格影响力

近年来,大商所积极探索对外开放新模式,不断提升重要品种期货价格的国际影响力。目前,大商所已有11个期货、期权品种作为特定品种对外开放,20个期货、期权品种面向QFII/RQFII开放交易。2024年,大商所特定品种的境外客户日均持仓占比达5.4%,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

自2022年国家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以来,大商所平稳推出黄大豆1号、2号和豆油期权,并引入境外交易者参与豆系全部衍生品交易,实现了大豆产业链系列品种期货期权的全覆盖和全面开放。

大商所大豆系列品种对外开放后,全球大豆产业链企业得以直接参与中国豆系期货市场,在压榨利润锁定、税收政策匹配、汇兑和保证金管理等方面获得了更好的效果。目前,已有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50家境外客户参与了大豆系列品种的交易,其中包括嘉吉、翱兰等境外大型国际粮商。

翱兰农业中国区市场合规与首席风控官许沙莎表示,境内外客户的积极参与使大商所大豆系列期货品种更加全面、快速地反映了全球大豆市场的供求信息,提升了其价格发现功能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国际粮商境外子公司开始主动使用黄大豆2号、豆粕、豆油期货和期权来锁定采购成本和压榨利润,更好地管理南美大豆国际贸易中的市场风险。

大商所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展望未来,大商所将继续采取措施提升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力,包括完善品种布局、丰富商品期货期权交易工具、加强市场监管和风险防控、加强市场培育等。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