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法玻璃市场承压,供需两端待改善
AI导读:
年初以来,浮法玻璃市场面临双重压力,价格中枢持续下探。地产交付高峰已过,玻璃需求承压。供应端增加和需求恢复缓慢导致价格下跌。全年来看,受房地产周期性因素影响,玻璃需求面临下行压力。政策出台后,玻璃或进入调整阶段。综合来看,玻璃全年供应趋势性下降,需求阶段性抬升,价格大幅波动。
年初以来,浮法玻璃市场面临“弱现实+弱预期”的双重压力,价格中枢持续下探。地产交付高峰已过,玻璃作为地产后周期产品承压。玻璃供需改善需供应端进一步下降。春节后,上下游开工时间差及下游深加工订单需求恢复缓慢,导致下游补库意愿低,玻璃厂库进一步累积。供应端增加也成为价格下跌的原因之一。
全年来看,受房地产周期性因素影响,新开工数量断崖式下滑将滞后3年对竣工端产生压制,建筑玻璃需求面临下行压力。短期内,玻璃处于“有估值+无驱动”阶段,政策敏感度被需求疲软拖累。尽管厂家降价,需求恢复依旧缓慢。但后续政策出台后,玻璃或进入调整阶段,等待3月两会预期及旺季需求启动。综合来看,玻璃全年供应趋势性下降,需求阶段性抬升,价格随基本面变化大幅波动,建议产业把握高位套保机会。
竣工数据趋弱下,地产后周期产品承压
2024年,房屋竣工数据与玻璃表观消费量走势阶段性背离,原因主要在于竣工数据延报及2023年需求延迟释放。政策导向已从“保交楼”升级至“保交房”,缩短转化周期,修复背离状况。我们判断,玻璃需求与竣工数据强相关性延续,新开工面积向竣工端传导存在32个月滞后效应,2025年竣工面积承压。
考虑到政策托底,预计2025年“保交楼”政策连续,保障300万套交付量。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积极影响难对冲竣工端下滑导致的需求缩量。预计2025年房地产竣工量同比下滑13%,玻璃需求下滑11%,供需平衡下,浮法玻璃日熔量下降至15万吨。
需求恢复缓慢,厂家承受库存压力
当前,玻璃产业链呈现上游累库—中游滞销—下游疲软特征。春节前后上下游生产节奏错配,下游深加工开工晚、订单差,上游库存激增38.7%,持续累积。全国浮法玻璃样本企业总库存达6555.9万重箱,同比增长20.84%。
玻璃厂尝试涨价去库存,效果不佳,现货价格下调。节前期货价格上涨时,中游囤货意愿增加,沙河、湖北等地中游库存增大。节后中游出货困难,预示下游需求弱,投资意愿萎缩。钢化玻璃复工迟缓,全国52条钢化线开工率仅35%。深加工开工受订单不足制约。
截至2月21日,中国LOW-E玻璃样本企业开工率为62.58%,较上一统计周期上涨4.9个百分点,但较往年节后仍低。市场关注2月末至3月初订单恢复状况,但进度缓慢且预期不佳。
浮法玻璃存较大潜在冷修空间
预计2025年玻璃需求下滑11%,供需平衡下,日熔量下滑至15万吨。2024年4月,日熔量最高达17万吨。目前,全国浮法玻璃日产量为15.58万吨,同比下降9.4%。截至2024年末,窑龄10年以上窑炉29条,日熔量18400吨。其中,天然气燃料窑炉16条,日熔量10100吨。华北地区潜在需检修产线多,占比35%。需求持续下滑,浮法玻璃存较大潜在冷修空间。
潜在复产产线统计显示,冷修时间超1年产线34条,日熔量19500吨。部分产线冷修时间长,需升级改造满足环保条件,或永久退出生产、出售指标。整体看,虽存潜在复产点火产线,但需求持续下滑,预计难大规模投产或复产。
政策端防“内卷式”恶性竞争目标明确。1月15日,四部门公布《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团体标准推荐清单(第一批)》,涵盖平板玻璃及制品。产能指标收紧,玻璃属限制类行业,国家出台政策引导淘汰或升级改造。明确玻璃行业工作目标:截至2025年,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达20%。政策端防恶性竞争目标明确,强化行业自律路径值得期待。
(作者单位:银河期货)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