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OPEC+决定再度增加产能,预计全球油价波动将进一步加大。中国化工产业面临双重挑战,多家机构采用期货套保和基差点价模式规避风险。乙二醇期货在产业链贸易中广泛应用,助力企业应对价格波动。

近日,欧佩克+(OPEC+,即8个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再度决定增加产能,预计全球油价波动将进一步加剧,对石油生产商构成更大压力。作为中游的中国化工产业,正面临上游供给增加和下游需求震荡的双重挑战。对此,多家机构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正通过期货套保策略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并运用基差点价模式(即利用期货价格+基差确定现货交易价格)优化采购成本,以应对市场不确定性。

5月31日,OPEC+会议决定自7月起日均增产41.1万桶,与5月和6月计划增量一致,这是连续第三个月实施同等幅度的增产。鉴于OPEC+原油产量约占全球的一半,持续增产对石油生产商构成普遍压力。尽管市场提前传出OPEC+可能继续加速增产的消息,但增产决定公布后,6月2日国际油价却出现小幅反弹,纽约油价最新报价约为62美元/桶。

摩根大通预测,由于OPEC+持续增产,全球原油供应将进一步过剩,油价可能在年底跌至50美元/桶左右。在此背景下,全球对冲基金正以8个月来最激进的姿态押注原油价格下跌。上周,资管公司大幅增加了布伦特原油的净空头头寸,而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数据也显示,WTI原油的净空头头寸攀升至3周高点。

受原油价格下跌影响,市场对石油开采行业未来业绩的担忧加剧。据统计,欧美五大石油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合计为205.31亿美元,同比下降29%。

在化工产业链方面,随着上游原料价格下滑及美国关税战带来的不确定性,价格波动加剧。以乙二醇为例,其期货主力合约价格年初高点达4867元/吨,后一路下滑,受关税影响跌幅加大,但随后在中美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布后反弹,之后又陷入震荡下跌。面对价格波动,产业链企业迫切需要管理价格风险。

上海纺投贸易有限公司综合交易部总经理秦佑富表示,美国关税政策对市场的多空影响并存。该公司通过期货套保有效对冲了大部分价格风险。乙二醇期现联动增强,基差点价模式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产业链贸易中。

浙江热联同裕实业有限公司聚酯业务负责人费洋介绍,该公司构建了“现货经营+期货对冲+场外期权”的三维风险管理架构,通过实时监测基差波动并执行相应的套保策略,同时利用场外期权对冲基差风险,优化基差策略。

尽管原油、煤炭等能源价格持续下滑,但下游乙二醇等化工产业仍面临巨大压力。近年来,我国乙二醇行业新增产能大幅增长,产能过剩导致竞争加剧,压缩了行业利润空间。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整治“内卷式”竞争,引发广泛关注。

浙商期货能化研究员曾滢月认为,产能出清对行业至关重要,企业应强化成本控制,特别是管理价格风险。乙二醇生产型企业应结合公司库存、生产计划等因素制定销售策略,充分利用期货市场功能,加强风险管理,优化销售渠道。

光大期货能源化工分析师邸艺琳指出,乙二醇期货上市后,行业业态发生巨变。随着乙二醇产业供需格局由紧缺转向充裕,生产利润压缩,越来越多产业链企业选择使用期货工具规避经营风险。乙二醇行业贸易模式也进入3.0时代,企业运用含权贸易等新型模式满足多样化的风险管理需求。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