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船市场步入调整期,绿色船型引领转型
AI导读:
全球新船市场进入调整期,受地缘政治风险扰动和造船价格高位影响,新船订单成交量大幅下降。同时,绿色船型市场异军突起,推动船舶工业加快绿色转型步伐,预计到2030年,全球船队中将有超过20%的船舶采用替代燃料动力。
全球新船市场步入调整阶段。咨询机构克拉克森最新报告揭示,今年5月,全球新船订单成交量仅为71艘,共计166万CGT(修正总吨),按CGT计算,同比大幅下滑55%,环比亦减少64%。
业内专家指出,新船市场的此番调整主要受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及当前造船价格高居历史高位的影响。加之过去几年订单集中,导致基数较高,今年的回落被视为正常市场现象。
与此同时,绿色船型市场崭露头角,引领船舶工业加速向绿色转型。目前,全球船队中绿色船舶的比例尚不足10%,克拉克森预测,至2030年,全球船队中将有超过20%的船舶采用替代燃料动力。
多重挑战下的新船市场调整
数据表明,今年5月,全球新船订单成交量显著减少至71艘166万CGT,与去年同期的366万CGT相比,降幅达55%,与今年4月的460万CGT相比,亦下降64%。其中,中国船企表现突出,承接新船订单42艘,共计64万CGT,全球市场占有率为39%,继续领跑。
此前,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全国造船完工量为1532.0万载重吨,同比下降8.4%;承接新船订单量为3069.0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1.1%。
关于新船订单下滑,航运信息咨询平台信德海事网主编陈洋分析称,过去几年,中国船舶行业迎来高景气周期,船东集中大量下单推高了新船订单基数,因此今年的下降符合预期。
他进一步指出,地缘政治风险也影响了国际船东的下单意愿,加之近年来新船价格上涨,与租赁价格相比,下单新船的经济性有所降低。
国际航运研究机构德路里发布的报告指出,尽管钢材价格自2021年的高点大幅下跌,但由于强劲的订单增强了船厂的议价能力,新造船价格在2020年至2024年间飙升了约50%。今年以来,订单持续疲软导致新造船价格有所回落,但仍处于高位。
绿色船型市场表现抢眼
6月13日,中船集团旗下外高桥造船为中信金租建造的第三艘8600车位双燃料汽车运输船“永乐口”轮正式命名交付,标志着该系列船舶圆满收官。
在6月初举行的挪威海事展上,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展示了3型最新产品,并获得包括美国船级社(ABS)、法国船级社(BV)、中国船级社(CCS)等在内的五大国际船级社颁发的原则性认可(AIP)证书,彰显了公司在清洁能源船舶领域的科研创新实力。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分别占据全球市场的49.9%、67.6%和64.3%,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其中,中国新接绿色动力船舶订单的国际市场份额逐年增长,从2021年的31.5%提升至2024年的78.5%,高端智能绿色化进程加速。
中国船舶在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当前全球造船市场正处于发展新周期,我国船舶工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造船工业三大指标全面增长,国际市场份额领先,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与发展韧性。从行业发展角度看,多项海事业绿色发展规则规范为绿色船型订单提供了需求支撑,推动了船舶工业加快绿色转型步伐和绿色新船型的研发储备。
今年4月,国际海事组织(IMO)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第83届会议在伦敦举行,会议批准了《防止船舶污染公约》(MARPOL)附则VI的修正草案。作为全球首个将强制性排放限制和温室气体定价相结合的航运业框架,该减排框架将在今年10月的IMO特别会议上表决。若顺利通过,减排规定将从2027年3月1日起生效,202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德路里认为,IMO的净零排放框架增加了船东投资决策的复杂性,进一步抑制了新造船活动,预计2025年10月前新订单将持续低迷。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