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轮胎产业面临转型挑战,技术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AI导读:
中国轮胎产业在全球占据35%市场份额,但面临增收不增利、内卷化等问题。行业亟需通过技术创新、高端化发展、智能化改造等手段实现转型升级,提升全球竞争力。头部企业在智能制造、全球化布局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在全球轮胎产业的版图上,中国以35%的市场占有率稳坐世界第一大生产国宝座。然而,在这份荣耀背后,一场关乎生存与转型的战役正悄然打响,轮胎行业面临严峻挑战。
近日,上市轮胎企业相继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从披露的财务数据来看,尽管近八成轮胎企业实现营收正增长,但超五成的轮胎企业净利润规模却在下滑,甚至有头部企业已连续亏损超六年。进入2025年,行业增收不增利现象愈演愈烈。一季度,除一家轮胎上市企业净利润微增0.46%外,其余轮胎上市企业净利润均有不同程度下滑,轮胎行业亟需破局。
当行业利润从2020年的5.3%滑落至2023年的不足3%,中国轮胎产业不得不直面一个问题——如何挣脱“内卷”枷锁?
在2025中国橡胶年会上,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会长徐文英坦言,轮胎行业依靠价格内卷和扩大规模发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全行业需共同努力建立行业竞争规范,推动技术创新升级,优化资源配置体系,来降低无效竞争。这场破局之战,不仅关乎行业存续,更将重塑中国轮胎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坐标。
靠规模驱动发展难以为继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橡胶轮胎外胎产量达到11.7亿条,同比增长3.2%。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行业利润总额却同比下滑8.5%至311亿元,远低于橡胶行业整体水平。
“2024年,尽管居于轮胎行业头部的五六家企业以占行业三分之一的销售收入,取得超过70%的行业利润,但全行业整体利润是下降的。”中策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金荣说。
除了市场份额和利润集中在头部企业外,轮胎产品高端化道路也颇为曲折。尽管中国轮胎占据全球35%市场份额,但在高端乘用车原配市场占比不足10%。以米其林、普利司通为代表的外资品牌,凭借技术垄断和品牌溢价,攫取市场近八成利润。国产品牌虽在卡车胎等低端市场占据优势,但乘用车胎领域长期被外资压制,形成“低端过剩、高端缺失”的结构。
“企业陷入‘增量不增利’的怪圈,本质上是因为缺乏核心技术支撑和品牌溢价能力。”隆众资讯轮胎行业分析师朱志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除了业绩不振,在部分轮胎大省,企业扎堆建厂。这种“短视竞争”导致区域性产能过剩,某些园区产能利用率甚至不足60%。
与此同时,行业盛行的赊账模式导致经销商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剧。2024年因赊账倒闭的轮胎门店创历史新高,部分厂商应收账款周期远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
2024年12月份,由39家头部轮胎经销商共同倡议的《中国轮胎经销商行业反内卷宣言》正式发布,该宣言旨在通过规范竞争行为、提升价值链条、强化协同创新,破解轮胎行业“内卷化”困局,实现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
尽管深受原材料价格波动、贸易壁垒不断提高等不利因素困扰,但中国轮胎行业整体仍在积极向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并已取得积极进展。
“通过‘技术突围+性价比优势’,轮胎企业逐渐实现结构性产品替代,国产轮胎品牌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水平,并借助综合成本优势,不断提升全球的市场占有率。”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靠“智造”破除行业发展瓶颈
日前,《证券日报》记者在山东青岛、东营等轮胎产业集聚区调研时了解到,中国轮胎产业正转向“智慧创造”,并且这一转变已突破实验室阶段,进入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期。
在智造能力构建层面,头部企业已形成可输出的数字化标准体系,这为行业全面智能化改造提供可复制的技术底座。
在青岛双星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业4.0”智能化工厂,记者注意到,工厂内智能机器人穿梭如织,机械臂精准舞动,编织着未来工厂的实景。这一幕宛如科幻电影,颠覆人们对轮胎制造的传统认知。自动导向车与智能机器人构成的柔性生产系统,其自主研发比例高达80%的智能装备矩阵,不仅使人工效率提升2倍、不良率降低80%,更构建用户订单直驱生产的C2M生态。
青岛双星的“工业4.0”智能化工厂负责人表示,工厂通过智能物理信息系统和智慧测评功能,破解液体和粉体原料全流程制造难题,这一突破意味着轮胎行业真正跨越流程型制造的智能化鸿沟,为传统产线改造提供标准化解决方案。
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橡链云”则贯通企业全工序数据,横向连接300余家供应商和超10万家终端门店,构建首个轮胎工业互联网生态。其开发的模块化智造系统使新建工厂效率明显提升,成本也大幅降低,这种“智造操作系统”的商业化输出,标志着中国轮胎企业开始从产品输出向技术标准输出转型。
眼下,人工智能与循环经济模式正在深度融合,轮胎产业价值链重塑正在悄然进行。
瞄准高端市场 走向全球
中国轮胎产业正凭借高性价比优势迎来新一轮“出海”机遇。
欧洲、中东及北美作为中国轮胎出口的核心市场,近年来需求持续攀升,其中欧洲市场因通胀压力导致当地品牌轮胎频繁涨价,进一步凸显中国轮胎的品质与价格竞争力。以玲珑轮胎、森麒麟为代表的头部企业,正通过产能全球化布局与品牌价值升级,实现从“产品出口”到“品牌出海”的战略跃迁。
森麒麟的“出海”路径颇具代表性。面对东南亚产能集中的竞争格局,企业于2024年末在非洲摩洛哥建成全球首个“黄金三角”产能基地。森麒麟摩洛哥工厂是目前摩洛哥唯一一家轮胎企业,代表了中国轮胎智造第一梯队的水平与能力。
然而,在“出海”逐浪的过程中,中国轮胎企业并不一帆风顺。长期以来,高端轮胎市场由外资品牌主导,但近年来国产品牌通过研发投入与产品迭代加速破局。
针对轮胎性能的“魔鬼三角”定律,轮胎头部企业率先实现颠覆性突破。
这种突破得益于行业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数据显示,过去五年轮胎行业平均研发强度大幅提升。
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智能网联汽车分会秘书长林示表示,中国轮胎产业的“出海”转型征途,仍面临三重考验。一是国际贸易壁垒,二是成本压力倒逼智能化改造,三是绿色轮胎认证成为市场准入新门槛。
政策层面已形成明确导向。2024年12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印发《标准提升引领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及轮胎行业。
站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十字路口,中国轮胎产业的选择已不再是“要不要转型”,而是“如何快速转型”。技术创新与协同共生正引领轮胎行业迈向新时代。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