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两年,我国橡胶轮胎产业在全球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出口总量和金额均实现同比增长。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轮胎产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同时,面对原料价格波动和割胶劳动力短缺等挑战,企业正积极采取措施应对。

近两年,全球经济格局持续演变,我国橡胶产业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展现出独特的发展态势。继2023年以522.1万辆的出口量首次登顶全球汽车出口国榜首后,2024年我国汽车出口量再度蝉联世界第一。与此同时,我国轮胎产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行业瞩目的焦点。

据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橡胶轮胎出口总量攀升至932万吨,同比增长5.2%;出口金额更是达到1645亿元,同比增长5.6%。这一成绩的取得,不仅彰显了我国轮胎产业的强大实力,也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在全球轮胎市场的领先地位。

期货日报记者深入采访了解到,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表现尤为抢眼。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以及出口均实现快速增长,产量高达1288.8万辆,同比增长34.4%;销量则达到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出口量也实现了6.7%的同比增长,达到128.4万辆。这一系列亮眼的数据,充分展示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强大实力和竞争力。

云南海胶橡胶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赫文指出,新能源汽车出口数据的亮眼表现,本质上是我国汽车产业实力和竞争力的体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国老牌车企与新势力车企虽然竞争激烈,但也因此形成了全产业链优势以及由技术创新、产品品质和价格优势等组成的综合竞争力,从而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青睐。自2024年7月以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已连续6个月突破50%,这进一步证明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

作为我国轮胎和汽车的主要出口地区,欧洲、中东和北美对我国轮胎和汽车的需求持续增长。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南橡胶)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在市场条件下,特别是在欧洲,由于通胀导致外资品牌的轮胎和汽车价格上涨,我国轮胎和汽车的性价比优势更加凸显;另一方面,在非市场条件下,受俄乌冲突影响,东欧地区传统轮胎和汽车品牌逐步退出市场,而我国品牌则迅速填补了这一空白。

上海云象实业有限公司(下称上海云象)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之所以能够迅速抢占海内外市场,主要得益于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和全球汽车电动化的大趋势。随着国内汽车供应链的日益成熟,我国轮胎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性能,从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此外,我国轮胎企业在人工成本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且由于毗邻东南亚原料产区,原料成本也具备相对优势。

展望未来,王赫文认为,我国轮胎在海外市场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尽管轮胎产业经历了多次反倾销和贸易壁垒的挑战,但各大轮胎厂商都已逐渐适应。随着汽车保有率的不断提升,轮胎作为消耗品,用户需求将持续增长。因此,我国轮胎产业有望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回顾过去一年,橡胶产品定价权重逐步从需求端向供应端转移。2024年出现的较大行情几乎都是由供应端引发的,如上半年的频繁干旱、下半年的台风及洪涝灾害等。与此同时,天然橡胶消费也处于稳步增加态势。供应的日趋紧张和需求的稳步增加共同改变了天然橡胶市场的供需格局。

展望2025年,随着全球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天然橡胶自身供需格局的变化,橡胶产业将面临新的挑战。上海云象相关负责人指出,天然橡胶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原料价格和橡胶价格的不断波动。由于供给端收缩,企业在原料采购时面临高价原料的成本压力;而橡胶价格的波动则给企业的盈利带来了不确定性。此外,割胶劳动力短缺也加剧了供应紧张。割胶作业高度依赖人工,随着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从事其他行业,导致胶工数量减少。这不仅影响了割胶效率,还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天然橡胶原料供给。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上海云象等相关企业不断完善企业制度,对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更加严格。在原料供应保障方面,企业加强与当地胶农的合作和自有胶林的管理,实现了部分原料自给;同时积极开拓老挝等国外市场,以降低原料成本、增加产能和产量。在应对天然橡胶价格波动方面,企业通过参与期货市场,合理运用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降低了市场价格波动对企业经营带来的风险。

在技术革新方面,王赫文表示,传统橡胶加工工艺已沿用数十年,与大型化工行业的“全程自动化”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虽然针对传统工艺的技术革新不断涌现,但距离实现产业化、规模化还有一定距离。因此,企业将继续积极探索新工艺、新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企业还将做好风险管理,建立更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垂直化管理,及时识别和评估各种风险,并制定相应措施以应对潜在挑战。这将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稳健发展。

海南橡胶相关负责人认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贸易壁垒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难题之一。随着贸易壁垒的不断演化,从最初的进口配额到全球化阶段的“双反”,再到如今逆全球化时代的绿色非关税壁垒(如欧盟零毁林法案等),企业需要密切关注这些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面对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海南橡胶相关负责人表示,产业企业应因地制宜、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这包括推动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发展等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产业企业应建设自身的尽职管理体系和生命周期评价体系,以推进可持续发展。未来,海南橡胶将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新兴要素,为橡胶产业的稳健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