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金条“杂质”风波引关注,黄金投资需谨慎
AI导读:
近日,某国有大行销售的金条被传存在“杂质”,后该行辟谣称金含量为99.99%,疑似杂质为外部附着物。金价高涨背景下,消费者如何避免买到假金,确保投资安全?选择正规渠道购买,警惕低价促销,检查标识与包装并保留购买凭证是关键。
近日,一则关于某国有大行销售的金条存在“杂质”的传闻引发市场关注,该行迅速声明辟谣,经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涉事金条产品金含量为99.99%,疑似杂质实为外部附着物,检测结论已获客户认可。在金价高涨的背景下,这一事件让消费者对黄金质量更加关注。
消费者如何避免买到假金,确保投资安全?记者采访行业人士了解到,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是关键,尤其要警惕低价促销陷阱。购买时,务必检查黄金产品的标识与包装,并保留好购买凭证,如发票、收据等。线上购买时,建议全程录像拆封与检测过程,以备维权之需。

黄金造假方式多样,空心填注、掺假成新趋势
当前,黄金造假方式主要包括结构造假和材料造假。结构造假如空心填注,通过注入胶、水或其他金属粉末增加克重;材料造假则常用合金冒充黄金,如铜、锌、银等金属制成的合金。此外,还有镀金或包金等造假手段,但长期使用会磨损露出廉价金属。近期,还出现了一种不易被发现的造假方式——“掺假黄金”,往黄金里掺入密度接近的黄金的金属,如铼或钨,难以通过肉眼或常规检测识别。
投资提醒:正规渠道购买,警惕低价陷阱
行业人士提醒,消费者购买黄金应选择正规渠道,如银行、具备资质的金店等,避免被低价促销所迷惑。购买时,注意检查黄金产品的标识与包装,真黄金必有清晰钢印(如“Au999”)并附带完整质检证书。同时,保留好购买凭证,以备维权。
辨别真假黄金的小技巧
面对真假难辨的黄金产品,消费者可以从色泽、重量、硬度、声音等方面辨别真假。真金呈均匀赤黄色,有明显坠手感,柔软且发出闷闷的声音。此外,消费者还可以将购买的黄金送至具备光谱仪和密度仪的检测机构进行成色和密度检测。如有质疑,可进行破坏性检测,真金火烧后不变色,冷却仍保持光泽。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