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冶炼行业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推动绿色发展
AI导读:
生态环境部公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铝冶炼行业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90多家电解铝企业将接受管理,预测至2026年碳配额缺口或达34万吨,这将推动企业节能降碳和升级改造,促进行业绿色发展。
日前,生态环境部公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铝冶炼行业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纳入碳市场后,铝冶炼行业的化石燃料燃烧、工业过程等产生的温室气体直接排放将被严格管控,包括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等。
铝产业作为第一大有色金属产业,此次纳入全国碳市场对相关企业影响深远。据业内人士透露,90多家电解铝企业将接受碳市场管理,预测至2026年,铝冶炼行业的碳配额缺口或达34万吨,这将为企业带来额外成本。然而,长远来看,这将有效推动企业节能降碳和升级改造。
铝冶炼2026年配额缺口或达34万吨,这一预测引起了广泛关注。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铝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铝冶炼行业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一直备受瞩目。此次纳入碳市场,将有力推动铝冶炼行业的绿色发展。
根据《方案》,全国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数量将增加约1500家,覆盖排放量增加约30亿吨。其中,94家电解铝企业将纳入管理。与电力行业不同,铝冶炼行业除了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外,工业过程排放也被纳入管控范围,且管控的温室气体种类也有所增加。
在配额分配方面,铝企的配额数量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企业所承担的碳成本也相应不同。2024年度铝冶炼企业获得的配额量等于经核查的实际排放量,而2025、2026年度则采用碳排放强度控制的思路进行分配。
铝冶炼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后,企业将面临额外的碳成本,这对行业整体而言,是一种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渐进式工具。为了降低直接排放,铝冶炼企业需提升炭素质量、提高电解槽管理水平,惰性阳极等新技术也将成为减排的突破口。
此外,《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的发布,进一步明确了铝冶炼及加工碳足迹计量和评价等标准的研制工作,这将有助于铝冶炼行业更好地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
随着铝冶炼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企业需要加强碳排放数据管理能力建设,积极推进生产设备节能降碳升级改造,并熟悉全国碳市场的相关规则。同时,铝产品的绿色标准也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这将为铝冶炼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对于终端企业而言,铝冶炼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影响相对较小。至少在2027年之前,企业不会有太多碳成本传导到下游。然而,铝冶炼行业的绿色转型将有助于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等产业提供更优质的铝材。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