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期货日报揭露非法期货最新套路,包括非法境外期货交易、居间喊单陷阱、黄金实物诈骗等,提醒投资者提高警惕,选择合法机构,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守护交易者财产安全。

  近年来,部分平台利用技术手段伪装成正规机构从事非法期货活动,严重侵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这些非法行为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呈现出智能化、跨境化、隐蔽化的新特征,如非法炒国际期货、提供虚假权威交易信息、黄金现货托底投资等新型期货投资骗局频发。

  在全国“守住钱袋子·护好幸福家”防范非法金融活动宣传月及“防非集中宣传日”之际,期货日报为您揭露非法期货的最新套路,普及合法投资渠道,全力守护交易者的财产安全。

  非法境外期货交易披“马甲”

  年初,一起与国际期货投资相关的非法经营期货案备受市场关注。犯罪嫌疑人贾某通过搭建功能独特的“盈某某”期货交易平台,导入国际期货行情数据,吸引投资者炒国际期货,但投资者多数亏损。该平台具备国际期货交易、分仓管理账户等功能,贾某等人不断发展代理商和客户,将客户资金放大并设立强行平仓线,但资金并未真正进入境外期货市场。该团伙累计非法招揽千余名客户,非法经营额超2亿元,最终主犯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警方提醒:公众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远离非法境外期货投资,开展期货交易前务必确认平台合法性。

  警惕“居间喊单”陷阱

  “居间”喊单也是非法期货交易的一种。青岛证监局发布的案例中,宋某和王某成立的信息咨询公司,与期货公司签署居间协议后,通过网络发布期货行情分析,吸引投资者开户,并聘请无资质人员在直播间提供投资建议,诱导投资者频繁交易。最终,两人因非法经营期货业务被公安机关抓获。

  青岛证监局提醒:投资者应审慎选择服务机构,勿入“居间喊单”陷阱。

  “黄金实物”成诈骗诱饵

  黄金投资热度攀升,也吸引了不法分子的目光。一起以“黄金实物”为诱饵的诈骗案中,被告人夸大黄金期货投资回报率,宣传投资到期可选择黄金实物或退还本金并支付高额利息,诱使公众投资。经审查,绝大多数资金并未用于黄金期货交易,而是用于返本付息。最终,被告人被判处重刑。

  检察机关建议:投资者应警惕“稳赚不赔”等宣传,通过官方渠道查询单位资质,谨慎签订合同。

  监管重拳出击,织密防非“安全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明确规定,未经核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立或变相设立期货公司,经营期货业务。今年以来,监管部门持续释放强监管信号,全面从严打击证券、期货违法违规行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也联合发布文件,新增非金融机构不得使用“期货公司”字样的规定。

  随着整顿非法期货交易的法律法规陆续出台,监管机构对非法期货交易的打击力度不断增强。

  如何“防非识非”?

  交易者要坚守“四看”原则:一看资质,查询合法机构名单;二看资金,避免直接汇入私人账户;三看软件和网址,识别非法期货网站;四看收益,警惕“保本高收益”宣传。

  期货日报呼吁:投资者应树立理性投资理念,选择合法机构,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唯有筑牢防非“防火墙”,才能真正“守住钱袋子·护好幸福家”。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