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擎朗智能发布人形服务机器人XMAN-R1,完成服务场景任务闭环。人形机器人行业面临泡沫质疑,但企业坚持长期耕耘。擎朗智能CEO李通表示,需通过实际产品规模化落地实现自我造血,积累底层数据和算法进步。未来,机器人将重塑人类与机器协作边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张赛男实习生杨帆上海报道

在2025年央视春晚舞台上,人形机器人因扭秧歌舞而声名大噪,成为今年投资界最热门的赛道之一,尤其聚焦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然而,近期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公开发表“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的言论,引发投资圈和科技界的热议。与此同时,从事机器人研发的一线科研人员依旧有条不紊地进行新项目的推进。

3月底,服务机器人企业擎朗智能正式发布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XMAN-R1,已完成服务场景内“点单-配餐·送餐-收餐”等任务闭环。擎朗智能作为服务机器人行业的独角兽,位列第一梯队,其动作引发行业关注。热潮过后,只有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才能留下来。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话擎朗智能CEO李通,探讨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现状与未来。

李通表示,技术革命自有其周期,过去十年间,机器人行业随AI浪潮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挑战在于“大脑”算法的突破与物理世界数据的积累。企业需通过实际产品的规模化落地实现自我造血,为迈向未来的人形机器人业务积累足够资源,并在此过程中积累底层数据,叠加算法进步,实现更多突破。

在劳动力短缺倒逼的全球自动化浪潮下,从送餐到通用的技术跃迁,或将重塑人类与机器的协作边界。面对“泡沫之争”,李通认为,机器人行业,特别是人形机器人,不能在短期内得到回报,需要持续长期耕耘。同时,他也呼吁能有更多的耐心资本加入,陪伴行业一起成长。

对于行业竞争,李通指出,虽然行业参与者众多,但实现规模化商业落地的企业有限。擎朗在服务机器人领域已实现全球市场拓展和大规模应用,拥有显著优势。未来,专用机器人和通用机器人将混合存在,各司其职。

在智能化方面,擎朗坚持“岗位化”逻辑,从简单任务做起,逐步增加功能。人形机器人的最大难点在于大脑算法及数据,大模型需要海量真实物理世界的数据进行训练,这是目前行业的难点。但擎朗在服务机器人过程中已积累大量环境数据,对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有很大作用。

在出海业务方面,擎朗在日、韩、欧美等地拥有较高市场份额。服务机器人作为第三产业,在劳动力成本高的地区更具市场。擎朗凭借性能优势,在海外市场占据领先地位。中国科技企业出海已成为趋势,服务机器人出口已演变为“高性能+优价格”的价值范式。

李通总结出海经验为“一国一策”,需根据当地文化、客户需求、法律等制定产品策略和业务策略。对于国内市场潜力,李通认为,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及新一代人不愿从事低端重复工作,使得服务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

地方政府全力支持机器人行业发展,但市场化资金同样重要。李通呼吁培育更多耐心资本,适应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规律。如果擎朗未来发起新一轮融资乃至IPO,资金将投入现有服务机器人及人形机器人两个方向。

擎朗对未来充满信心,希望实现机器人大面积普及。机器人行业的未来是美好的,但需要耐心和持久战的预期。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