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本文介绍了工业硅与多晶硅市场在春节假期前后的分化现象,分析了两者价格波动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同时,文章还探讨了技术进步、能源转型等因素对工业硅和多晶硅成本的影响,以及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成本把控成为企业在当前低迷市场中安稳过冬的关键所在。

尽管当前工业硅与多晶硅市场均呈现出供过于求的态势,但在春节假期前夕,两者却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市场分化现象。工业硅期货价格在节前偏强震荡,重心逐渐上移,而多晶硅期货价格则相对偏弱,重心有所下移。然而,从节后首个交易日的市场表现来看,工业硅与多晶硅价格均呈现出下跌的趋势。

无论是春节前还是春节后,工业硅与多晶硅的价格均围绕成本线附近波动。当价格出现超跌时,市场会出现阶段性的修复行情;而当价格上涨过高时,又会出现补跌的迹象。具体来看,工业硅方面,当主力合约SI2503的价格最低跌至10385元/吨,接近头部企业成本线时,多数企业已陷入亏损状态,因此盘面进一步下行的空间受到限制。业内人士指出,尽管节前工业硅期货价格呈现出触底反弹的态势,但由于现货端持续疲软,上行空间并不大。节后首个交易日的下跌,进一步证实了当前工业硅市场基本面仍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

多晶硅方面,尽管节前主力合约PS2506曾一度突破45000元/吨的关口,但随后便调头下行,这表明多晶硅基本面的支撑力度仍然不足。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多晶硅期货而言,45000元/吨的价格属于高估值区间,只有库存继续下降,基本面得到改善,才能支撑其价格突破这一上限。

回顾过去一年,无论是工业硅还是多晶硅,都经历了价格下行的阶段,并已经触及业内公认的成本线。与2023年相比,2024年工业硅的价格中枢整体下移超过2000元/吨,不断测试工厂的生产成本。而多晶硅价格也在2024年持续下跌,并在40000元/吨附近徘徊良久。在这样的价格水平下,众多晶硅光伏企业陷入了亏损的困境。数据显示,2024年,通威股份、新特能源和大全能源等龙头企业均预计出现巨额亏损,并相继发布了减产公告,企图通过减产控产来降低运营成本,减少经营亏损。

制造业行业头部企业的停产、减产往往被视为行业洗牌的标志。业内人士认为,当前行业龙头企业已经开始通过减产的方式寻求生存之道,这对于中小厂商以及跨界者来说无疑更加艰难。行业或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

然而,目前行业并未出现明显的出清信号。尽管价格已在成本线附近徘徊,众多晶硅光伏企业也面临着生产即亏本的困境,但大多数生产企业只是选择减产或停产,并未完全退出这个赛道。业内人士指出,当前技术进步、能源转型以及碳质原料价格的下跌等因素导致工业硅和多晶硅的成本下滑,这是支撑生产企业在价格不断下跌的环境下坚持“活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工业硅为例,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工业硅553#的平均成本从2023年年底的13330元/吨下降至2024年年底的12060元/吨,同比下降了9.53%。技术进步带来的单炉产量提高是成本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工业硅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单炉产量提高了10%~15%,进一步推动了总产量的增长。同时,行业一体化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生产成本的降低。据了解,当前晶硅行业一体化企业可能还享有一些对多晶硅的优惠电价政策,在需求不佳的情况下,这些优惠额度可以转移给工业硅生产端,从而引发了2024年工业硅成本的持续下移。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工业硅生产正迎来技术性的突破。大型直流工业硅冶炼炉的技术更新有望带来15%~20%的节电效果,从而大幅降低工业硅的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我国工业硅产业的综合竞争力。目前,直流电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铝合金行业,未来有望在工业硅行业逐步推广。

多晶硅方面,成本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近期,协鑫科技发布公告称,2024年四季度公司颗粒硅现金成本再次创下行业新低,仅为28170元/吨。协鑫科技在公告中表示,过去一年公司研发团队不断精进,颗粒硅技术工艺不断完善,设备优化基本完成,生产过程中物料平衡、能源消耗持续优化,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

展望未来,2025年工业硅和多晶硅市场仍将面临供应大于需求的局面,晶硅光伏行业预计将在低迷中度过。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业硅和多晶硅价格很难重回巅峰时期。生产企业寄希望于原材料价格上涨来摆脱亏损困境似乎并不现实。那么,企业该如何度过这一轮“寒冬”呢?业内人士认为,在当前原料价格处于下行周期的情况下,成本把控或许是企业安稳过冬的关键所在。未来,谁能够在成本管控上做得更好,谁就有可能在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