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文章阐述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的重要性及进展,分析了市场机制建立、市场规模增长及功能作用增强等方面,指出需针对堵点难点创新机制模式,全力推进电力市场建设,服务能源转型与经济社会发展。

面对当前能源领域的新形势与新挑战,我们必须紧密围绕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的核心任务与时间节点,针对存在的堵点与难点,勇于创新探索全新的机制与模式,以全力推进电力市场的构建进程,旨在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塑造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先锋力量。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作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环节,其进展备受瞩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加速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建设步伐。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同时也是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第十个年头,更是检验电力市场改革成果的关键节点。近年来,通过一系列试点与实践,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这一电力商品的“超级市场”,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对能源转型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电力,作为一、二次能源转换的核心枢纽,在能源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我国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正加速推进,新能源装机比重迅速攀升。同时,受煤炭、油气等一次能源价格波动、用电负荷增长以及极端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电力系统运行正经历着深刻变革。能源安全、绿色电力消纳、价格疏导等难题,已难以在小区域内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旨在通过市场化手段,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应对能源转型过程中的诸多挑战。这不仅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促进能源转型的必由之路,也是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实施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核心使命,更是服务国内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石。

自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实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电力市场建设步伐稳健有序,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成果显著。

市场机制已初步建立。市场的正常运行离不开规则的设立,以确保参与者有章可循。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以来,我国修订了《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规则,如电力中长期、现货、绿色电力、绿色证书交易以及信息披露、市场注册等,从顶层设计上统一了电力市场的“度量衡”。同时,多层次市场框架已基本形成,覆盖了省际、省内不同空间范围,以及多年、年度、月度、月内和日前、日内等不同时间维度的现货交易,交易标的也涵盖了电能量、辅助服务等交易品种,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市场规模直接关系到电力市场所能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数量。若市场参与者较少,交易活跃度低,则难以实现规模效应,进而制约行业发展。据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已达4.59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从2016年的17%大幅上升至62%,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电”向“市场电”的平稳过渡。同时,经营主体数量也从2016年的4.2万家激增至74.3万家,增长了约17倍,电力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

市场功能与作用不断增强。电力市场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从实际效果来看,目前电力中长期交易电量占市场电量比重已超过90%,有效稳定了电量电价基本盘,确保了能源安全;辅助服务机制则充分挖掘了最大调节能力,超过1.17亿千瓦,年均增加清洁能源消纳空间超1200亿千瓦时,有力推动了绿色发展;电力现货市场则能够即时反映实时价格信号,有效引导发电侧与用电侧的生产经营行为,逐步形成了由“按需用电”向“按价用电”转变的供需格局。此外,电力市场建设还为新型储能、虚拟电厂、电动汽车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市场条件,有效激发了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电力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随着新能源逐步成为主体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对电力市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我们不仅在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更要在市场机制上勇于破冰,敢于创新。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发现问题。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应具备“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治理完善”的基本特征。然而,对照这一目标,当前各层级市场间仍存在一定的交易壁垒,多层次电力市场的协同运行亟待进一步加强;电力市场功能和交易品种也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和入市的政策机制仍需不断健全;提升系统充裕性和灵活调节能力的市场机制需要不断创新;电力市场风险防范机制和监管体系也亟待建立健全。尤其是电力市场不同于普通商品市场,其供需两端需要实时平衡,因此,在电力市场运行中,我们必须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稳定,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求。

展望未来,面对新形势与新挑战,我们将继续紧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的任务目标和时间节点,针对存在的堵点与难点问题,不断创新探索新机制与新模式,全力以赴推进电力市场建设进程,努力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打造成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先锋与典范。

电力市场建设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