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经历了一轮显著的下跌趋势,这一趋势紧随美联储等全球央行轮番加息以及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文章分析了大宗商品市场的现状、未来走势以及专家观点,探讨了本轮大宗商品牛市是否已经结束。

近期,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经历了一轮显著的下跌趋势,这一趋势紧随美联储等全球央行轮番加息以及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截至6月22日下午收盘,国内期货市场表现疲软,铁矿石豆油等期货品种的主力合约均遭受重创,跌幅超过5%。文华商品指数报收于206.24点,与6月9日的高点相比,跌幅超过10%,触及今年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时,全球主要大宗商品指数CRB商品指数也自6月9日起连续回调,近10个交易日内下跌超过20点。

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下跌,市场上关于“2022年或成为大宗商品市场的见顶之年”的声音愈发响亮。那么,自2020年起持续的大宗商品牛市是否已经走到了尽头?

回顾过去几年的大宗商品市场走势,国投安信期货宏观金融组长李而实指出,2020年至2021年上半年,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主要得益于疫情下经济复苏的预期。而到了2021年下半年至2022年,价格上涨的逻辑则转变为成本冲击下的滞胀预期。然而,进入6月份后,美联储的大幅加息引发了市场对经济衰退的担忧,大宗商品市场也随之出现了一轮明显的回调。

李而实进一步分析道:“目前,大宗商品市场已从上半年的普遍上涨转变为振荡分化阶段。后续市场是否会迎来中期拐点,将取决于全球能源供给能否得到有效释放。若能源供给能够充分释放,大宗商品市场或将进入大调整阶段;反之,若能源供给释放有限,则大宗商品市场的中期拐点将更为复杂多变,下半年可能仍会面临结构性调整行情,同时市场也会随着美元的冲高回落和中国经济的企稳而有所反弹。”

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所长程小勇则持更为悲观的观点,他认为大宗商品牛市或已终结。他指出,根据经济滞胀后往往伴随衰退的历史经验,预计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海外发达经济体在高通胀和货币紧缩政策的双重压力下,经济衰退难以避免,需求端将出现明显走弱趋势,大宗商品也将进入去库存阶段。同时,在高通胀和高利率的宏观环境下,大宗商品的投资需求也将降温。此外,从国内市场来看,房地产市场的长期拐点已经出现,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也将处于相对疲软阶段。

然而,程小勇也提醒道:“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供给冲击仍将持续存在。在产业重构、逆全球化和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可能呈现振荡式下跌态势,而非类似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断崖式下跌。”

展望未来,程小勇预测下半年多数商品价格都将出现一定程度的调整。其中,原油等品种由于受益于俄乌冲突等供给冲击,下跌启动时间可能较晚且跌势相对缓和;而有色金属、黑色商品和油脂类品种则可能先于原油下跌。

在原油方面,尽管基本面依然强劲,但交易员们的态度却愈发谨慎。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Fawad Razaqzada指出,这主要是由于近两周来有更多的美国战略原油储备被投放到市场中。总体来看,在良好的炼油利润和原油供应紧张的支撑下,短期油价的波动率将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原油结构性的供给紧张也将持续存在。近期主导市场的更多是情绪因素。

对于有色板块,李而实表示今年上半年能源指数和有色金属指数出现分化,这体现了能源推动的成本冲击性通胀对制造业的破坏。他建议下半年重点关注美元走势以及中国稳增长政策的效果。

在油脂油料方面,李而实认为近期宏观情绪的冲击导致印尼库存压力增加并倒逼出口提速的情况被放大,油脂油料市场或继续承压。他建议后期关注宏观情绪企稳后市场是否会重新进入交易天气题材的阶段。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