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Figure AI宣布终止与OpenAI合作,转而自主开发AI模型。OpenAI重启机器人领域布局,双方合作破裂原因引关注。人形机器人行业迎来商业化量产元年,市场前景广阔。

当地时间2025年2月4日,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独角兽企业Figure AI正式宣布终止与人工智能巨头OpenAI的合作关系,转而致力于自主开发AI模型,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动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Figure AI与OpenAI的合作始于不到一年前,期间Figure AI借助OpenAI的先进技术,成功实现了人形机器人与人类的全方位对话交互。2024年8月,Figure AI曾宣布其新一代机器人将采用OpenAI的模型进行自然语言交流,展示了双方在技术融合方面的初步成果。

然而,合作并未如预期般顺利延续。Figure AI创始人Brett Adcock在社交媒体上透露,公司在自主研发端到端机器人AI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并计划在未来30天内展示“人形机器人上从未见过的新功能”。这一消息似乎预示着Figure AI在自主技术路径上的坚定决心。

OpenAI重启机器人领域布局,与Figure AI分道扬镳

回顾Figure AI与OpenAI的合作历程,双方在2024年3月宣布合作仅13天后,便发布了搭载OpenAI大模型技术的Figure 01演示视频,展示了机器人在物体识别、执行家务指令以及与人类对话等方面的强大功能。同年8月,Figure 02问世,通过搭载定制AI模型,在续航和计算能力上实现了显著提升。

然而,据外媒TechCrunch报道,Brett Adcock解释称,由于技术整合难题,双方的合作最终走向破裂。他指出,OpenAI作为通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导者,其技术路线与专注于实体机器人的具身智能存在本质差异。此外,市场人士还猜测,OpenAI重返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决心或许也是导致合作破裂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OpenAI自成立以来便一直致力于机器人领域的布局。通过内部创业基金采取“多点下注”策略,投资了多家专注于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公司。尽管在2018年因缺乏足够训练数据而暂停了机器人项目,但去年年底,OpenAI重启了四年前解散的内部机器人软件团队,并着手组建专业的机器人团队,由Meta前AR眼镜项目负责人Caitlin Kalinowski领导。

此外,OpenAI还积极招聘机器人相关岗位的工程师,并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交了关于人形机器人的商标申请,显示出其在探索开发兼具辅助与娱乐功能的人形机器人方面的雄心壮志。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量产元年到来

随着Figure AI与OpenAI合作的破裂以及OpenAI在机器人领域的重新布局,人形机器人行业正迎来商业化量产的元年。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预测,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51亿美元,复合年化增长率将超过56%。

庞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众多行业巨头的布局。在2025年的国际消费电子展上,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展示了多款人形机器人,并预言机器人和自动驾驶产业将成为全球万亿美元级别的产业。特斯拉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项目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大幅提升产能。

华泰证券在研报中表示,2025年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开启“从0到1”阶段的关键时点。随着多家机器人厂商加快推进量产,电子板块公司机器人业务拓展的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