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态电池技术取得突破,固态电解质短路难题获解
AI导读:
科研人员正研发更安全的全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液。但固态电解质存在短路失效问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团队取得突破,揭示无机固态电解质短路转变机制,研究成果已在《美国化学会会刊》发表。
手机、电动汽车等现代设备都高度依赖锂电池供电,但传统的液态锂电池存在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为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正致力于研发更为安全的“全固态电池”,该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液,并可搭配能量密度更高的锂金属负极。然而,这种被寄予厚望的革命性电池技术面临着一个严峻挑战:固态电解质可能突然发生短路失效。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王春阳研究员携手国际团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关键性突破。他们利用原位透射电镜技术,首次在纳米尺度上揭示了无机固态电解质中的软短路至硬短路转变机制,以及背后的析锂动力学原理。这一研究成果已于5月20日在权威期刊《美国化学会会刊》上发表。
(文章来源:财联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