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稳步发展,木材需求量逐年攀升。西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但国产原木供应量和质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原木期货上市为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提高采伐和销售要求,为企业提供管理价格波动风险的工具,促进林业资源优化配置。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木材需求量持续攀升。我国森林资源丰富,在大量进口木材的同时,市场也将目光投向国产原木。林木产业发展现状如何?如何合理利用林海资源,更好发挥经济效益?原木期货上市对产业升级影响几何?期货日报记者跟随中信建投期货调研团队深入西南地区探寻答案。

  成材之路挑战重重

  经济效益提升任重道远

  据了解,我国西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林产总值突破1.2万亿元,是国产原木供应的核心区域之一。例如,作为原木期货交割区域之一的重庆市,森林总面积达364.31万公顷,总蓄积量达28312万立方米。尽管资源丰富,但国产原木供应量和质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我国对公益林和商品林实行分类经营管理。四川省公益林中,柳杉、松木资源虽多但禁伐;商品林可采伐,但符合市场需求的比例有限。四川年采伐限额为1797.44万立方米,实际使用率仅约25%,木材需求仍需依赖进口。

  中信建投期货分析师陈家谊指出,西南地区林场普遍存在“林多材少”现象。以重庆为例,受松材线虫病影响,马尾松未能自由流通;杉木虽能流通,但种植年限短,口径小。贵州毕节柳杉树龄多为15~20年,远低于40~50年的成材周期,导致成材数量有限。

  某林场负责人表示,林场树种以柳杉、水杉为主,树高15~16米,平均胸径约22厘米,参考期货交割标准,仅靠近底部的第一段基本符合要求。

  西南地区地势不平,大型机器难以进入,采伐效率低。林区道路条件限制,采伐和运输难度大,增加了木材成本。销售环节,国产原木多采用通货销售,不做分级,严谨度低,交易过程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定价存在改进空间。

  洪雅洪林林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旷文彬介绍,木材下游消费疲软,外贸起伏不定,加工企业销售量下滑,市场整体供大于求,原木价格持续下跌,采伐积极性受限。

  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原木期货潜力巨大

  调研发现,尽管国产原木离大规模参与期货交割尚有距离,但林木产业对原木期货关注度日益增加。市场认为,原木期货上市为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一方面,期货市场对交割品质量有严格规定,提高国产原木采伐和销售要求;另一方面,期货市场为企业提供管理价格波动风险的工具。

  林场负责人表示,长期以来,国产原木定价模糊,真实价值难以衡量。原木期货上市后,符合交割标准的原木价格清晰,林农和林场将评估种植、采伐和销售策略,提高原木价值。

  原木期货交割质量标准相当于树木成材的门槛。无论是生产模板、托盘还是包装,都对原木材长和径级有要求。采伐售卖尺寸较小的原木或打包售卖,会导致加工损耗大,无法满足主流用途,价值受影响。

  林农和林场对风险管理需求增加,也是关注原木期货的原因之一。采伐林木需申请采伐许可证,经历多个环节,耗时较长。运输和销售环节时间跨度更长,原木价格大幅下跌可能导致采伐收益缩水。

  陈家谊认为,提升林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是让国产原木卖得好价。通过参考原木期货定价和贸易,参与原木期货卖出套保,企业能得到更有效保障。

  四川省林业产业联合会外联部部长庄杰表示,四川省虽林业资源丰富,但供应能力不足,产出不高,资源价值利用度低,木材产品标准化、商品化程度低,与市场衔接不紧密。原木期货有助于形成市场化定价机制,促进林业资源优化配置,加速木材利用产业科学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为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提供新动能。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