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聚丙烯塑料餐盒回收再生水平显著提升
AI导读:
我国聚丙烯(PP)塑料餐盒回收再生水平显著提升,2023年回收率达29.6%,形成中国特色治理模式。回收量增长60%,高值化应用占比提升6%。面临全国统一回收标准缺位等挑战,建议推动生态设计。
人民网北京5月9日电 (欧阳易佳)日前,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联合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等权威机构,共同发布了《2023—2024塑料餐盒回收再生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聚丙烯(PP)塑料餐盒的回收再生能力有了显著提升,2023年的回收率高达29.6%,这一数字已接近全国废塑料31%的平均回收率,更是远超低值塑料包装16.3%的平均回收率。这一成就标志着我国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主导+政企协同+技术驱动”的治理模式。
据报告显示,2023年,在餐饮外卖、堂食用餐及打包等场景下,消费后的塑料餐盒回收再生量达到了40万吨,相比2020年增长了60%,回收率也从23.3%提升到了29.6%。
从物质流向来看,40%的废弃餐盒来源于社区生活,而60%则来源于工商业综合体。在再生材料的应用方面,29%的材料被应用于包装行业,15%、13%、12%分别进入了汽车、电子电器和家居领域。高值化应用的占比较2020年提升了6%,成功打破了传统低端应用的局限。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秘书长王永刚表示:“PP餐盒回收从‘低值难收’到‘规模再生’的转变,得益于政策推动、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三重驱动。”2023年,行业回收再生量突破了40万吨,这标志着我国塑料餐盒回收进入了“产业化提质”的新阶段。
报告进一步指出,2023至2024年间,再生材料需求的增长与产能分布的广泛化、回收基础设施与收运体系的完善、垃圾分类制度的出台尤其是低值可回收物系列政策的实施,以及回收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这四大驱动因素正不断激活塑料餐盒回收产业链。
王永刚表示:“目前,在回收端,‘自发分散型’‘企业主导型’‘两网融合型’三种模式并存,其中企业主导型发展势头显著。未来有望通过整合个体从业者、跨区域扩张来推动产业升级。在再生端,餐盒再生材料的高值化应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报告也指出了行业面临的三大挑战:全国统一回收标准的缺位、餐盒设计复杂化增加回收难度以及公众参与度不足。为解决这些问题,报告建议推动生态设计,从源头优化回收属性,制定“易回收易再生”的设计标准,鼓励使用单一材质、透明化餐盒,并限制伪降解材料的使用。同时,建立评估和管理机制,避免环保名义下的“逆向选择”。
(文章来源:人民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