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
AI导读:
中国包装联合会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报告,指出塑料包装在包装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回收处置难度大。报告建议探寻塑料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最大限度减少其对环境的危害。同时,政府应完善治理体系,加强法律约束和政策激励。
塑料因其轻便、耐用、成本低廉等特点,已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材料。然而,塑料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变得尤为迫切。
中国包装联合会与国家发改委宏观院体改所近日联合发布的《中国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指出,在当前无法彻底消除塑料使用的背景下,探寻塑料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最大限度减少其对环境的危害,成为必然选择。
塑料在包装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与金属、纸、玻璃共同构成四大包装材料。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用于包装的塑料总量高达4500万吨,其中食品包装占比43%,一次性购物袋、快递包装等领域占比也相当可观。塑料包装的广泛应用和分散性,使其成为回收处置的难点。
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韩雪山介绍,随着新兴领域如外卖、快递的快速发展,塑料包装回收问题愈发严峻。同时,塑料生产过程中释放的温室气体占据其生命周期排放量的90%,对全球气候产生显著影响。
报告还指出,塑料占海洋垃圾总量的85%以上,每年约有2200万吨塑料进入环境,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珊瑚接触塑料后,患病风险大幅增加,多个物种因塑料废弃物而面临灭绝风险。

每年约有2200万吨塑料进入环境。图为北京市昌平区一家塑料废物回收站。摄影/章轲
为应对塑料污染,中国政府已出台多项政策,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和《“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建立了从设计到回收的完整治理体系。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的法规、政策、标准体系,但塑料包装降级使用现象仍普遍存在,特别是食品接触用塑料。
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建立包括生态设计、禁限管理、生产者责任延伸等制度在内的可持续发展制度体系,为中国提供了借鉴。国家发改委宏观院体改所循环经济研究室主任张德元表示,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需坚持绿色低碳循环理念,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为实现塑料包装的可持续发展,需不断完善治理体系,加强法律约束、政策激励、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同时,应明确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各方责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建立完善长效激励机制。
报告建议,国家层面应研究制定推进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政策文件,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政策体系。地方政府应加快制定或修订相关法规,加强监管处罚,改革垃圾分类体系,为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创造条件。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